服务机器人变革拐点:“智能机时代”即将到来
一场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革新,正在以势不可挡的态势席卷全球。
刚刚过去的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46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32.2%,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其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规模达到了391.8亿元,占全球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短短一年内,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的数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暴涨了78.92%,达到了10.5万家。服务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也异常活跃,融资金额超过440亿人民币。
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第三方报告预测,到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年销售额有望翻倍,达到613.5亿元。工信部的规划也预计,未来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将超过20%,多项推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将逐步落地。
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供给端的5G、人工智能、柔性关节等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需求端的疫情、数字化产业升级等趋势变化,正在推动服务机器人从功能走向智能,从概念试点走向全面普及。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信念:机器人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在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普及。比尔·盖茨早在2007年就已预言,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一个机器人。虽然这个梦想尚未完全实现,但现在,我们距离这个梦想的距离已经大大缩短。
与主要在无人环境工作的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需要与人近距离接触,因此更注重服务过程的“柔性”和安全性。服务机器人需要更加轻便、智能,具备更强大的环境感知和人机交互能力。它们依赖于新材料、人工智能、柔性关节、传感器等多个领域的科技突破才能真正成熟。
复杂的技术需求和高昂的成本一直是制约服务机器人商业普及的难题。形势正在逐渐变化。
在需求侧,新冠疫情的肆虐让“无接触服务”成为刚需,服务机器人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行业代表提议,在满足经济性、技术性和可靠性要求的条件下,用机器人替代人工重复劳动,以缓解“用工荒”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供给侧,服务机器人走向成熟的两大瓶颈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首先是智能水平的突破。过去,由于人工智能能力的限制,服务机器人只能从事限定的固定工作。而现在,随着新型材料、高精度控制和软件算法的持续突破,服务机器人即将实现颠覆性的升级。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一样,当前的服务机器人也将逐步被具有通用智能的、能提供多功能、多模态服务体验的机器人所取代。
中国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使得“云端智能机器人”的落地成为可能。云端智能机器人架构由中国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提出,它将机器人的“大脑”与本体分离,把“大脑”放在云端,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服务机器人的“上限”,使整个系统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体系。这个设想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完整、高速的“云-网-端”体系,通过一个强大的云端大脑和一张高速可靠的神经网络,连接海量的机器人本体,协同完成各种服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5G网络的重大突破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项技术的出色表现,能够将网络信号的传递时延缩短至惊人的10毫秒以内。这一成就,对比人体神经的信号传输速度,展现出了科技的无尽潜力。
与此今年国家正式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对骨干网络的数据传输提出了严苛的技术要求。数据从张北集群的阿里云数据中心到贵安的腾讯数据中心,其传输时延也被严格控制在20毫秒之内。
这意味着,即便智能机器人远在千里之外,其反应速度仍然可以超越我们人体的神经反应,为我们提供迅捷的服务。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其柔务能力。过去,大多数服务机器人虽然能够移动和交互,但它们缺乏灵活的手臂,无法实现像人类一样的全面服务。但面向未来,无论是送货、照顾老人、整理家务还是处理农活,机器人都需要具备强大的动手能力。
这一瓶颈的突破,正是高端机器人发展的最后一道壁垒。为了让服务机器人获得灵活的手臂,实现复杂的组合动作,我们必须依赖智能的、小型化的、高强度的柔性关节。这一核心部件占智能机器人成本的70%,一直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板,长期被国外机器人企业垄断。
国内机器人企业已经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弥补了这一关键短板。在上海闵行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内,一座占地243亩的智能机器人基地已经投入运营。该基地量产的核心产品之一是达闼自主研发生产的SCA(智能柔性关节)。这一产品体积仅为传统伺服器系统的1/10,最小可达直径35毫米,使得机器人更加小巧灵活。
依托SCA,达闼已经在2021年获批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为该专项设立以来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目前已有超百家生态客户正在使用达闼SCA,包括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此前,达闼已经成功研发制造了拥有34个自由度的人形服务机器人Ginger,它拥有一双灵活的双手,可以进行各种动作。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表示,只要网络延迟足够低、带宽足够高,未来我们完全可以造出一个具有同样多自由度的双足人形云端智能机器人,为每一个家庭提供保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浪潮中,中国企业正逐渐占据更重要的产业地位。尽管过去由于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的薄弱,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大量依赖国外企业,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已经与国外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甚至在云、网、智能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达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早在2015年,达闼就率先提出了“云端机器人”概念,并在多个垂直行业开始商业化运营,占据先发优势。现在,达闼已经构建了机器人的云端大脑操作系统“海睿”,以及机器人虚拟开发平台“海元世界”。海睿系统为云端服务机器人搭建了“云-网-端”架构,而海元世界则为机器人提供了理解物理世界、智能训练和虚实交互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与此达闼还为开发者提供了集成化的应用开发套件RDK,即HARIX RDK。这一工具使开发者可以通过拖拽的方式实现低代码应用开发,大幅降低机器人应用开发的门槛。黄晓庆表示,即使是不会写程序的人也可以进行机器人的应用开发。
达闼开放云端智能机器人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过去,创业团队开发智能机器人需要面对众多挑战,如今,借助达闼的智能柔性关节和云端智能机器人架构,这些挑战将不复存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企业如达闼一样,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惊喜。机器人黄金时代的序幕已拉开——海睿操作系统的力量
借助海睿操作系统的力量,第三方机器人公司只需接入达闼的云端大脑,便能在虚拟平台上迅速完成机器人的仿真建模、应用开发与虚拟验证。这一创新流程大大简化了机器人开发流程,使得从虚拟到真实的转化更加顺畅。
“我们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生态的架构者。” 黄晓庆表示。在整个智能机器人行业中,达闼科技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于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那些复杂且漫长的领域,达闼选择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而将其他部分留给合作伙伴。例如,在智能柔性关节领域,达闼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未果后,才决定自己动手补齐这一生态缺口。
目前,达闼已经与众多行业伙伴及大学院校展开广泛合作,服务超过2400家产业链客户。黄晓庆坚定表示:“达闼将持续推动云端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产业规模化发展。”
当前,业界普遍预测,未来的十年将是服务机器人的“黄金十年”。如果说疫情为服务机器人打开了应用窗口,那么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则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向智能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将如凤凰涅槃般迎来质的飞越。
比尔·盖茨的预言或许不久将成真——我们将迎来“家家都有机器人”的时代。而云端智能机器人,正如黄晓庆所言,将成为PC和手机之后,人类的第三台计算机。在工业机器人持续刷新历史记录的服务机器人也在迎头赶上。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机器人实现了逆势增长,预计2022年同比增长将达到20.7%。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机器人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