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与C2M新型商业模式间的互相成全

人工智能 2024-12-12 09:22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工业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规模占据了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甚至超过美国的规模。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依赖人力生产模式的制造业面临挑战。智能制造转型成为关键,智能制造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资源,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代表产品,为制造业企业指明了转型方向。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它们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还为企业提供了可复用的数据资源。数据的流通是企业实现智能化的关键,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则为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量为23.71万套,同比增长19.1%。到了2021年1-11月,产量更是增长至33.01万套,同比增长近49%。这一增长趋势预示着工业机器人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工业机器人将成为我国工业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针对我国国情下的工业转型问题,是否设备联接将成为唯一出路?SaaS软件与工业PaaS平台哪个更适用于当下工业企业现状?智能制造转型是否会催生新型商业模式?朋湖网邀请业内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以解读我国当前工业环境,并对现存问题进行反思与未来展望。

工业机器人的产值提升为我国制造业带来了明显的发展契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月产值持续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422.5亿元,同比增长18.9%。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再度攀升,总产值数量约达30万套。这一趋势预示着我国工业环境的积极变化,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飞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设备连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工业设备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设备之间的联接成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但设备联接是否会成为工业转型的唯一出路,仍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考量。毕竟,工业转型涉及多个方面,除了设备联接外,还包括技术升级、管理创新等。

至于SaaS软件与工业PaaS平台哪个更适合当下工业企业现状,这同样取决于企业的具体需求和现状。SaaS软件以其云服务的特点,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数据的远程管理和快速部署。而工业PaaS平台则提供了一站式的开发环境,便于企业自主研发定制化的工业应用。在当前工业企业面临快速变革和竞争压力的环境下,两者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至于智能制造转型是否会带来新型商业模式的产生,答案是肯定的。智能制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商业模式的机会。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甚至开发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转型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涉及到企业整体战略和市场策略的调整。

我国工业环境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设备联接、SaaS软件和工业PaaS平台、智能制造转型等都是这一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为新型商业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预示着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充满活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起伏态势,但依然前景可期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两年里,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经历了一场不小的挑战。就在不久前,工业机器人市场出现了新的数据波动。在经历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增长期后,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21年9月迎来了小幅下跌,从之前的月产量32,828套降至了29,006套。即便是在某些看似低迷的时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依然展现出韧性。数据显示,即使在产值最低点时,同比增幅仍然高达惊人的10.6%,显示了市场的活力和持续增长的潜力。业界人士表示,“这属于正常的产业波动。”Yogo机器人创始人张阳新指出,疫情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影响,生产更新投入热度有所降低,数据出现波动也是情理之中。但他也补充说:“这一数据反映出机器人产业的阶段性头部企业已经出现,场景落地能力得以呈现,资金也出现了扎堆现象。”这表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头部企业的崛起和场景落地能力的提升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章:“互联”的魔力源自数据流转,企业转型需更贴合实际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流转成为互联时代最核心的动力源泉。工业互联更是如此,不仅仅是硬件连接那么简单,大数据及平台协调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想象一下,当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蓬勃发展时,工厂、品牌、消费端之间的互联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它们联手打破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孤岛现象,产品研发、质量把控、设备监控、物流运输、商业模式等各个环节都被纳入全方位把控之中。

“‘互联’不仅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也是其魅力所在。”黑湖智造合伙人李想如是说。工业互联网连接的不仅仅是工厂,更是工厂数据、工厂与品牌之间的互通有无,最终将整条产业链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赋能流水线,实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

对于我国的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并非坦途。投入高、回报不稳定,使得完全自动化替代的转型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厂家。

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数据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360亿方云营销VP吴勇在《2021工业制造CIO创新峰会》中所指出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面临着四大挑战:协同难、流转难、价值挖掘难以及数据安全性。

而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互联”,“互联”的核心则在于数据的流转。这是否意味着,通过合适的工业软件和少量机器的介入,就能实现机器与机器间的流畅流转,从而避免在转型初期面临的巨大挑战?经济、精力、人员培养等方面的高额投入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减轻?

技术并非终局,正如李想所言,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其高端程度,而在于其服务客户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能力与全球相比仍有差距,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时,更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可靠、最实用的路径,实现效能的稳步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把握数据的核心价值,解决非结构化数据处理中的难题,将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而合适的工业软件和技术的介入,则可能成为帮助企业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工具。在宏观环境的推动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转变,这不仅提升了供应链的柔性生产能力,还催生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C2M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这种新型模式带来的制造业闭环正在改变着整个供应链的合作模式。

供应链通过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合作能力,实现了高效协同,从而提升了整体产业的生产能力。现如今,许多电商平台都在积极推动这一变革。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增长率的放缓,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逐渐被释放。疫情的爆发加速了线上渠道的拓展,众多企业开始从单纯的零售转向供应链批量购买。

C2M新型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用户需求与生产制造紧密结合,形成闭环。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的需求能够直接反馈到生产端,推动生产的定制化和个性化。这种模式的兴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现今时代,C2M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正在崭露头角。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对供应链能力的极致挑战。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供应链的管理服务能力正在经历一场端到端的升级,这无疑为制造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设置了高标准的门槛。

正如天鹰资本投资人蒋程雨所言:“生产是有节奏的舞蹈。”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上,每一个步骤的完成都紧密关联着下一步的需求。物料数量、生产进度等关键因素,都需要在瞬间做出精准判断。当生产环节中缺乏自动化,过度依赖人工时,环节之间的衔接便会产生时间差。这种时间错节会导致生产效能降低,协同性消失,进而造成产能不足和收益下滑。

制造过程中的每个节点及其所需物料的精准度,对制造业的柔性制造能力提出了硬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C2M商业模式或许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它通过深度理解消费者需求,将用户反馈直接转化为生产指令,从而实现了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无缝连接。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使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C2M商业模式的崛起,对制造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那些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根据罗戈研究发布的《2021中国端到端供应链管理服务商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供应链管理服务市场在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在2020年,中国端到端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约1.79万亿,过去的几年中复合增长率达到了约7.7%。受到经济双循环发展和数字经济持续渗透的推动,预计未来五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更高的11.9%,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至约3.14万亿。

C2M(用户直连制造)的商业模式的兴起,标志着客户需求驱动产品创造与快速迭代的方式正成为未来的主流。对此,蒋程雨表示,“C2M的商业模式发展是不可逆的,想要成功实施这一模式,对C端和M端的掌控都至关重要。如果只关注C端,而对M端(制造商)把控不足,那么整体效能将难以充分发挥。”

不同行业采用C2M模式的企业,其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当前,以京东、苏宁易购等为代表的平台型企业,正在积极采用这一模式,并围绕C端用户需求构建稳定的服务生态。这些企业在C2M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也在助推制造业核心技术的持续升级,建立起自身的生态壁垒。这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进步与创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