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企业能从爆火的核酸亭产业中分到多少“羹”?
尽管核酸亭行业乱象频现,但这却是一个融合了现有硬件升级与软件更新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尤其是在远程医疗布局的大背景下。在物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核酸亭行业有望经历蜕变,探寻到新的增长曲线。本文将深入分析物联网企业在这一火爆的核酸亭产业中,能获取多少智慧化升级的市场份额?
若提及今年上半年的热门行业话题,“核酸采样亭”无疑是最具戏剧性的一个话题,其市场因“15分钟核酸检测圈”的概念迅速膨胀。各地纷纷招标采购,各行业厂商纷纷转型入场,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如果全国的一、二线城市全部建设“15分钟核酸检测圈”,按照每个核酸采样点服务2000人的标准估算,那么仅在一、二线城市就需要设立约25万个采样点。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无疑为核酸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现有的核酸采样亭生产厂商中,“根正苗红”的占比并不高。许多厂商的核酸亭生产线是由移动厕所、治安岗亭、售货亭等设备生产线改造而来,甚至包括制门企业和电动车生产商也纷纷入场。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核酸采样亭并不属于医疗设备,其在市场迅速扩张的早期阶段并无国标,入场门槛相对较低。
核酸采样亭目前多数还处于第一形态,如同沉睡的钢铁骨架。从硬件构成来看,核酸采样亭的标配包括冷暖空调、新风系统、紫外线消毒灯、置气系统、对讲机和防盗门等,再加上采样窗口处配备的一双密封橡胶手套,涉及多达二百多种材料和配件。这个行业的深度与广度都暗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核酸亭有望实现智慧化升级,成为连接远程医疗和社区居民的重要节点。届时,核酸亭不仅仅是进行核酸检测的场所,更可能成为一个集健康咨询、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无疑为物联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也将为整个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尽管核酸亭行业乱象频现,但这是一个融合了现有硬件技术、升级现有软件、布局远程医疗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核酸亭有可能蜕变成为全新的智能医疗站点,迎来第二增长曲线。本文将深入探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物联网企业能从火热的核酸亭产业中分得多少智慧化升级的红利。
视频监控与数据采集: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各地疫情的频发,视频监控和数据采集在核酸亭的应用中显得愈发重要。今年以来,长沙为实时掌握突发状况下核酸采集点的人员聚集、现场秩序及工作进展,已经部署了244个核酸采样监控摄像头。深圳也出于同样的考虑,安装了智能体温检测摄像模组。
市面上支持红外测温功能的摄像头价格区间在1500至8000元之间。为了在核酸亭增设摄像头,仅仅在一二线城市的核酸亭选择成本最低的设备,市场空间就将近4亿元。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防疫工作的效率,更确保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防疫工作中涉及的信息采集与同步工作繁重,包括采样点人员的个人信息收集、采样结果的实时同步,以及采样点人员数量、试管和棉签等物资数量的统计。这一需求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极高。当前,采样亭的信息登记方式主要通过手机扫码登记健康码状态,工作人员再手动录入身份证信息。若采用身份证阅读器进行信息录入,则能避免采样亭工作人员与外界接触,更好地保护一线采样人员。
市面上用于身份证扫描的设备平均价格大约在千元左右。以这个成本计算,将至少产生2.5亿元的市场空间。这一技术的推广不仅简化了信息采集流程,也大大提高了防疫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对于设备供应商和市场来说,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和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的医疗信息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大规模核酸检测信息系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统不仅辅助核酸检测的人员信息采集、样本信息绑定、物流追踪、样本检测、信息发布和数据查询统计等全流程管理,还为建立社会共享医疗信息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城市规模的医疗服务系统,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这将大大降低医疗消费信息的不透明性,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药品的疗效、质量和价格,从而消除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产业痛点。
而核酸检测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更是无可限量。为了实现新冠检测过程的无人化、高效化和全自动化,中日美在疫情初期就开始研究核酸采样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需要完成抓取、标定、采集、收样、封装、保存、消杀等一系列工作。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避免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这些机器人在未来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核酸检测,还可以在其他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将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和精准,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可以预见,未来的医疗领域将会因为这些机器人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美好。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的今天,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日本川崎重工在2020年10月展示的新冠核酸检测机器人系统为例,这套先进的设备包含了采样和检测两大模块。在采样环节,检测人员能够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精准操作,而分析机器人则负责核酸提取、试剂制备以及PCR检测等核心任务。样本分析环节在无人的环境中进行,确保了安全性和效率。整个系统被巧妙地设计在集装箱内,便于迅速部署和运输,从取样到得出核酸结果,仅需80分钟左右的时间。
紧接着在今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量产型核酸检测采样机器人成功问世,并迅速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款由山东烟台清科嘉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研究团队联合研发的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技术突破。其采样时间仅需42秒,采样有效率高达100%,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实现了100%的国产化。
核酸采样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仍然面临技术和价格上的挑战。在技术层面,核酸采样机器人依赖于高精度的视觉定位和力控传感技术。采样工作的特殊性对传感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达到类似手术机器人的精准控制水平。医疗领域内,高性能传感器的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这往往需要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相结合,甚至需要搭载定制化芯片。虽然核酸采样机器人并不需要达到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那样的控制精度,但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自主研发,其前期的投入成本都相当高昂。
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核酸采样机器人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们将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核酸检测的效率和质量,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国21家三甲医院引发了采购热潮,采购意向金额超过6000万美元,而小型机械臂的售价已经达到百万级别。由此可以想象,核酸采样机器人的初始投入成本无疑也是巨大的。
前期研发仅仅是成本的一部分。考虑到核酸采样机器人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样本吞吐,其耗材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消毒步骤也会导致不可逆损耗,使得核酸采样机器人的使用寿命成为未知数。研发成本的回收周期,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5G技术落地带来的可能性令人充满期待。核酸采样机器人配备的摄像头可以实时掌握现场人员情况,如果进一步将各检测点的人员情况可视化,并同步到群众的消息获取渠道,将极大有助于核酸采样的人流控制。
以中国移动推出的核酸采样亭为例,其集成了门禁、消杀、温控、视频监控和5G云医护智联终端等多种功能。5G通信技术的巨大带宽优势满足了各种需求,如身份核验、医废处理、信息上传和数据分析等,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助力疫情防控指挥的流调工作。可以说,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的核酸采样工作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检测体验。中国移动已在多个省份积极推广5G便民核酸采集站标准化方案。目前,该方案已覆盖17个省(区、市)的32个地市,并在新疆、上海、北京、重庆等9个省(区、市)成功落地实施。这些工作站根据配置不同,共分为三大类、十五款,既能满足1至3人同时工作的需求,又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服务。
这些5G核酸采集站不仅是通信网络的优化升级,更是智能化核酸采样的重要载体。在配备了专门的通信终端后,5G技术的应用使得核酸采集流程更加自动化和便捷。通过升级为5G终端,核酸采集站将成为5G应用的一个典型场景,为市民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采样体验。
除此之外,部分机构为了保障核酸采集站的网络环境,还特意部署了5G CPE,实现了采集站的快速无线接入。从营销角度看,核酸采集站是人流量密集的场所,5G核酸采集工作站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5G营销效果,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根据《“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我国计划在2025年每万人拥有26个5G基站,实现城市和乡镇的全面覆盖。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更多医疗服务环节带来变革。未来,我们将有望看到更多如CT扫描、核磁共振等医疗服务通过5G技术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甚至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解决医院排队难的问题。中国移动的这项举措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写在最后的话:
核酸亭市场如今仍处于沸腾状态,尽管入场商家展现出了狂热的态势,但大多数人的观点却相当冷静。他们普遍认为,核酸亭是疫情之下产生的非常态化短期需求。这一市场特点表现在招标项目多、规模大、执行周期短、回款迅速,对于疫情期间遭受打击的制造商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回血机会。
在这股热潮中,也有一些厂商在积极为核酸亭注入科技元素。不论是借机进行技术炒作,还是进行可能无法收回投资的长远布局,这都是疫情时代医疗场景扩张背景下的试错与探索。这一切是否只是短暂的辉煌,或许明年的今天,我们便能找到答案。这个市场的未来走向,如同悬而未决的谜团,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