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物流机器人业:如何应对出海和仓储部署挑战?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全球范围内工厂中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到惊人的300万台,同比增长10%。IFR预测,受到疫情的影响,机器人热潮将在未来几年保持低速增长,预计到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新安置数将达到约每年50万台。这一趋势预示着工业自动化将在后疫情时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牧星智能首席执行官刘明谈到了疫情对整个仓储和物流行业的影响。他表示,疫情加速了人们对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需求。传统的仓储模式中大量依赖人工,疫情的爆发使得仓储运行受到严重挑战。这也促使了物流自动化投资的增加,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仓储的智能化和无人化。
在疫情之前,牧星智能的业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随着2020年初海外疫情的爆发,公司的海外业务几乎陷入停滞。海外客户的商务活动暂停,固定资产投资减缓,使得牧星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订单。在海外项目的交付过程中,由于疫情导致的隔离措施,项目的进展变得异常艰难。
面对这样的挑战,刘明表示,“危机,有危就有机。”虽然这是普遍知晓的常识,但真正面对危机时,能够抓住机遇并非易事。那么,如何在“危”中创造“机”呢?
企业需要快速适应疫情带来的变化,积极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
疫情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企业提供了机遇。只有那些能够抓住机遇、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牧星智能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在危机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应对疫情之下的线下部署挑战?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期,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成为了解决线下部署难题的关键。物流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员,已经衍生出多种类型,如AGV、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每一种机器人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它们共同构成了物流自动化的核心力量。
早在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也制定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随后的几年里,韩国提出《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2014-2018)》,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而中国也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可见各国对物流机器人的重视。
以创立于2016年的牧星智能为例,这家企业专注于物流机器人标准品和机器人智能仓储解决方案的研发。他们的海外市场份额占比超过一半,展现了物流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近期,牧星在南京江北新区设立了其首个全球研发技术中心,并与苏州、西安、南通、韩国、澳大利亚的五大能力中心形成网格化矩阵,这无疑标志着物流机器人在应对疫情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和创新成为了解决线下部署难题的关键。它们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还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牧星智能的举措,以及全球对物流机器人的高度关注,预示着物流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牧星公司创立之初,软件产品的平台化与模块化便被视为重中之重。关于如何快速实施和交付项目,疫情之前我们并未倾注过多精力。疫情的到来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加简洁迅速地完成交付。正如刘明所言:“我们必须思考能否更快、更简洁地进行交付。”
在过去的两年疫情中,海外的所有项目已由牧星高效完成,从进入现场到交付离开的时间不超过60天。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由于日本签证问题,牧星首次通过作业指导书进行远程指导,成功实现了海外的无人交付。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黄志明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透露,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和方法,逐级优化,确保每个步骤都为前一个步骤服务。这种方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为客户量身定制项目的道路,几乎能够精准地抓住客户的痛点,切实解决他们的需求。这背后的秘诀,不仅仅在于设计层面的巧妙构思,更在于一些模拟器的运用,以进一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
谈及无人交付的话题时,黄志明详细阐述了其背后的关键——标准化能力。无人交付依赖于标准的作业指导书、远程部署的能力,以及模块化的便捷插接和开关调整。这种方式的实施,让硬件在出厂时即处于适配状态,开机即可使用。而软件的发布则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微量调整即可满足需求。真正需要投入时间的环节,是软件系统的对接以及多系统之间的接口对接,这些环节也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来完成。
那么,这样的远程部署和无人交付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刘明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含义。目前,仓储物流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业务仍然停留在制造业搬运阶段。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搬运工人的工资高于仓储业,投资回报率更划算;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搬运往往需要倒班制度,节省人力成本是其主要动力。而仓储业通常只有一个班次,对自动化和无人交付的需求尚未达到制造业的迫切程度。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无人交付和远程部署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仓储物流业将更加注重效率和成本的控制,无人交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行业,随着无人化和远程部署的实现,部署和实施的复杂性逐渐被简化,门槛也随之降低。这样的变革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共同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正如刘明所表示的,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市场调研机构LogisticsIQ预测,到2025年,仓库自动化市场将繁荣至270亿美元。其中,AGV/AMR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占据15%的比重。在当下,尽管受到疫情和美股倒挂的影响,资本市场似乎有些寒意,但这并未阻止某些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牧星为例,他们的进展顺利,具体细节将在未来几个月揭晓。
刘明认为,尽管资本市场的大环境可能遇到一些波折,但行业仍在稳步发展。优质项目永远是稀缺的,投资者们会积极寻找值得投资的好项目。事实上,据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的数据,2021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情况十分活跃。这一年里,共有2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40亿人民币,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占比高达38%。
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行业的活力和潜力。对于那些在寻找投资机会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移动机器人领域有望继续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关注。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个行业的繁荣和发展。牧星智能历经几轮成功的融资历程。早在2017年,睿鑫投资为其提供天使轮融资支持;接着在2018年,鼎晖投资加持A轮融资。最近的一次融资,由TCL创投、拓金资本、佳康创投和诺力股份共同投资近亿元A1轮。
对于初创公司如何看待融资的问题,刘明强调,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节奏来评估和明晰自己的需求。他认为,在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尚未稳定之前,快速扩张可能并不明智。相反,公司应首先夯实基础,确保产品定型和业务模式成熟后,再考虑扩张。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刘明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其发展是潜移默化、需要持续努力的,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烧钱扩张模式所能比拟的。
再观物流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全球用于物流仓储和制造业的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已经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增长。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nteract Analysis的报告,仅在2019年至2021年间,全球物流机器人出货量便翻了2.5倍,预计市场复合增长率在接下来几年将达到78.7%。
刘明认为,尽管物流机器人行业看似繁荣,但实际上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标准化和生态形成尚需时间。这表明,这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投入的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全球市场的视角观察,刘明分享了他的见解。他提到,现今中国的大部分仓库,高达97%甚至更多,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操作,物流机器人尚未普及,甚至连自动化设备也寥寥无几。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一些海外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工成本较高,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但从牧星的全球市场经验来看,即使在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物流机器人的应用也极为有限,这充分表明该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Fairfiel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预期市场价值将飙升至127.391亿美元,相较2017年的8.072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Fairfiel还预计,在2021至2025年期间,物流机器人市场将以23.7%的复合年增长率迅猛增长。
刘明认为,当前物流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整个生态尚未成熟。在这个阶段,各公司的业务模式千差万别。有的公司负责从方案设计到交付再到实施的全程服务,有的公司则专注于某一款产品的研究,还有的公司则拥有多元化的产品线。
刘明还对比了物流机器人领域和已经相对成熟的机械臂领域。这两个领域虽然都涉及自动化技术,但在应用和发展阶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机械臂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和行业标准,而物流机器人领域则仍处于各方角逐、模式探索的初期阶段。这使得物流机器人领域充满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机械臂的诞生早于物流机器人,当前机械臂领域的巨头企业已经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家族”,但在全球范围内,物流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却大多专注于仓储领域,尚未形成类似机械臂行业的领军企业群体。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专家刘明提出了两大因素:行业标准化不足和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刘明指出,机械臂领域因其细分市场的特性,使得各家公司能够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如本体制造、夹爪设计、解决方案提供以及培训等。物流机器人领域则更倾向于提供全流程服务。这种业务模式可能限制了物流机器人在行业中的应用速度。在刘明看来,未来这一领域将会逐步出现更多的细分领域,并有望通过这些细分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对此过程的预估,刘明认为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接下来是巨头产生的阶段。刘明认为,在2B领域,未来的巨头不会是通过一家独大的方式形成垄断,而可能是由几家在细分领域中表现卓越的企业合并而成。这样的巨头将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们迎来了“工程师红利”的时代。在这个阶段,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前依赖的劳动力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逐渐远去,而工程师的创新和技术实力将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阶段,对于物流机器人和机械臂这样的智能制造领域来说,无疑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经验,刘明对未来趋势有着独到的判断。他坚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产业升级和制造能力的提升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物流机器人领域,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刘明认为,物流机器人领域将是首个在中国成熟并反向影响全球的机器人领域。虽然目前物流机器人的核心论文和研究最前沿可能仍集中在欧美,但中国工程师的产品化能力却远超过其他地区。从样机到大规模推广的标准品,中间的场景迭代过程在中国得以迅速完成。这是因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主要集中在亚太区域,为物流机器人的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景。
刘明还指出,欧美地区在物流机器人的研发上已失去迭代场景的优势,而亚太地区则具备了制造成本最优秀、最可靠的物流机器人的能力。基于这些观察,刘明坚信物流机器人产业将在中国成熟,并反向影响全球物流机器人产业。
结论来源于刘明的丰富经验和观察。他在亚马逊运营中心总经理和韩国Coupang流程创新部部长的职务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他来说,回国创业虽然伴随着机会成本,但他的决策路径清晰而坚定。他看到了物流机器人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全球影响力,因此选择将创业方向定位在这一领域。他的决策背后是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展现。在探讨物流机器人产业的价值时,刘明从技术角度深入论证了两个核心问题。他探讨了物流机器人在仓储领域的价值,并思考其对各行各业的仓储是否具有普遍价值。他聚焦于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如何实现这种价值,以及在算法层面是否存在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与澎湃新闻分享时,刘明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并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感受:技术创业者容易陷入技术的自我陶醉,忽视市场需求。他强调,在技术和市场的互动中,不是技术先行,也不是市场先行,而是技术为市场服务。这一观点的转变体现了刘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
对于具体的实际问题,刘明给出了具体的解答。例如,在物流机器人的推广过程中,是选择直营成立分公司,还是通过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方式铺货?如果选择后者,那么技术团队需要确保合作伙伴能够快速上手,并能傻瓜式地使用产品。刘明认为,只有将商业模式和技术完美融合,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刘明强调了理解和把握场景、需求的重要性,以及对痛点的精准把握和方案的设计。在他看来,这才是核心所在,而软件和硬件都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他的观点体现了对市场和技术的深刻洞察,为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
人工智能培训
- 真正能和人交流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实现
- 国产机器人成功完成首例远程冠脉介入手术
- 人工智能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 未来30年的AI和物联网
-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东方水利新增专利授权:“一
- 发展人工智能是让人和机器更好地合作
- 新春贺喜! 经开区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 以工业机器人为桥 传统企业如何趟过智造这条河
- 山立滤芯SAGL-1HH SAGL-2HH
- 2015国际智能星创师大赛火热报名中!
- 未来机器人会咋看人类?递归神经网络之父-像蚂
- 成都新川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封顶
- 斯坦德机器人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小米产
- 到2020年,智能手机将拥有十项AI功能,有些可能
- 寻找AI机器人的增长“跳板”:老龄化为支点的产
- 力升高科耐高温消防机器人参加某支队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