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频出机器人产业加速

人工智能 2024-12-06 09:58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专业

直播嘉宾:麻绎文,国泰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直播时间:11月23日,下午1点

主持人热烈开场:亲爱的投资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的明星基金经理麻绎文先生。在直播开始前,麻总,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呢?

麻绎文自我介绍:各位投资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的基金经理麻绎文。很高兴今天来到直播间,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市场的最新观点。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在A股市场表现火热,我也非常期待借此机会和大家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紧跟热点:麻总提到的人形机器人,今年确实受到了广泛关注。全国各地都推出了利好政策,这个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那么,人形机器人到底是什么呢?它在机器人产业中扮演什么角色?请大家关注麻总的详细解读。

麻绎文深入解读:人形机器人,其实是从机器人的形态上去划分的一种类型。从大的品类分类角度讲,机器人可以根据应用领域来分。人形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它与其他机器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设计模仿了人类的外形和动作。在机器人产业中,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仿真、高度智能的特性而备受关注。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更多细节和应用前景,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详细探讨。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一起深入了解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潜力。

第一类机器人是工业领域的“得力助手”——工业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以机械手臂的形式出现,或是拥有相对较高的自由度,为生产流程带来高效与精准。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服务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主要活跃在非结构类的场景中,为人类提供各类服务。大家熟知的扫地机器人便是其中的一员。还包括在酒店中送餐的机器人,以及在医院协助挂号等服务的机器人,都属于服务机器人的范畴。

再进一步,我们遇到了特种机器人,它们可谓是“勇者无畏”。在高危环境或人类难以进入的场景中,特种机器人能够大显身手,如在地下矿井或深海领域进行特定工作。

从市场结构角度看,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分别占据了41%和40%的市场份额,而特种机器人则占据了19%。显然,工业和服务领域是机器人的两大主要应用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线转向人形机器人。从形态角度看,人形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的特征,包括外形和行动能力。它们不仅能用两只脚行走,还具备较高的智能性。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具备人类的整体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以实现更多功能,并逐渐靠近人类的能力。

除了上述类型,还有类脚和类手两类机器人也是值得关注的。它们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为机器人的多样性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人形机器人:超越传统的崭新科技风潮

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的形态和应用场景也在不断翻新。今天,我们来聊聊人形机器人这一备受瞩目的科技新星。它们不仅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对传统机器人的全面超越。

想象一下,刚刚步入一家餐厅,一个酷似人类的机器人服务员迎面而来,为您送上菜单,这样的场景已不再遥不可及。人形机器人在餐饮、娱乐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此它们在制造业工厂内也大显身手,如机械臂、焊接和喷涂等固定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凭借其高度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那么,为什么人形机器人会在今年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呢?

从产业链和政策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市场预测显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从2023年的18亿美元到2028年的预计138亿美元,年均增速有望达到50%。这一快速增长的态势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

人形机器人独特的优势使其脱颖而出。与传统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更加灵活、智能,能够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在科幻电影的启发下,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和想象也在不断升级。

人形机器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场景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在制造业中,它们可以执行高精度、高风险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护理助手,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其受到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麻绎文指出,人形机器人近期备受关注,这背后离不开产业链的突破性进展。

海外科技厂商已经纷纷推出自己的人形机器人。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阿特拉斯和本田等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计划,其标杆地位不容忽视。去年,他宣布未来三到五年内逐步实现量产目标。今年,他进一步表示将把首批生产的机器人应用到特斯拉的生产车间中。这一表态消除了大家对人形机器人下游应用和商业化前景的担忧,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信心。

国内产业也在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包括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等都在逐步切入海外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对于相关上市公司来说,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逐步落地,其订单和业绩增长具有长期想象空间。

国内也在整机层面陆续布局人形机器人,并取得一定进展。近期,国内发布了集成了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高端制造和智能化领域。这也是近期机器人产业链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突破性进展为其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人们对这一领域充满了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拓展,人形机器人将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在政策扶持持续落地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发布了与机器人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最近,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指导意见强调,人形机器人是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产物,有望成为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颠覆性产品。

这一表述无疑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回顾过去的几十年,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三大重要产品。虽然我们在计算机时代可能相对落后,但在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时代,A股市场却涌现出了许多成长性强、潜力巨大的龙头企业。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时代也有望成为下一个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并且有望诞生一大批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投资者关注。

工信部还为人形机器人的长期发展制定了明确的规划目标,包括整机的批量生产和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体系。这表明最高层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扶持力度。

对于国内而言,许多高层的长远规划往往都能达成,甚至提前达成。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渗透率规划就是如此。在工信部的政策支持下,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国产化推进有望得到政策力度上的保障。

一探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之路

走进人形机器人的心脏地带,我们发现控制器、伺服、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目前国产化率徘徊在40%以下,昭示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在机器人整体系统集成领域,应用场景如汽车整车制造和仓储物流等,国产化率相对较低。未来,国产化率的提升将朝着高端应用领域逐步突破,市场空间和利润率也将随之提升。

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市场规模、市场增速以及国产替代的逐步突破,都将为其带来长期的成长机会。那么,当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遇,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主持人问及麻绎文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融合时,他提到人工智能作为今年A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线,已经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从ChatGPT到GPT-4,再到国内各大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布,都显示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高速发展。那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将会带来哪些变革呢?

麻绎文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未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将在生产制造、医疗、服务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将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在医疗领域,智能机器人将协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在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将提供更加智能、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将开启新的技术革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潜力巨大,值得期待。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人工智能计算芯片、服务器和通信设备的前期开发中,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挑战。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产出方向将主要偏向应用领域,其中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游戏和影视行业已经率先应用大模型,进行代码编写和剧情设计等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人形机器人是另一个重要的方向。今年热门的具身智能,就是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完美结合。传统的机器人,在没有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只能执行预设的程序,工作单一,缺乏通用性。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机器人将逐渐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和人类进行高效的交互,适应各种场景,甚至学习人类的工作方式,逐步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工作。

海外科技巨头已经推出了人工智能伴侣聊天机器人,未来机器人和人类的交互将更加智能化。用户可以和机器人进行丰富的对话,获得个性化的回应和反馈。人形机器人甚至将具备陪伴能力,为用户带来便利和乐趣。

在物流仓储、农业、烹饪等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这些非结构化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识别物体、控制身体、速度和力量的能力。在仓储环境中,机器人需要辨别哪些物品需要搬运,以及搬运到哪里。在这些实际工作中,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性和泛化性将得到显著提升。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生产场景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将为我们带来革命性的改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见证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新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未来的应用场景将更为广泛,其商业化的落地和价值体现也将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主持人提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其初衷是为了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工作或陪伴我们,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幼儿的陪护方面。这不仅仅关乎技术本身的发展,更与各国的实际人口结构和科技生产力紧密相连。

从全球范围来看,机器人密度与老龄化人口占比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以日本为例,老龄化严重,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5%以上,机器人的密度达到了惊人的390台每万人。再对比人口老龄化相近的瑞典和德国,它们的机器人密度分别为289台每万人和371台每万人。由此可见,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机器人密度也在逐步提高。这不仅证明了人口老龄化是驱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还进一步说明了人工智能在应对社会问题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这一趋势的继续发展,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占比相对降低,这对制造业国家带来了双重挑战:人力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在这一背景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未来,机器人有望在制造业等领域替代人类从事一定的工作。使用机器人不仅成本相对较低,还能有效弥补劳动力人口的缺口。国内的人口变化趋势和机器人密度变化趋势也体现了这一需求。

从2010年到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了约6%,而机器人密度却迅速提升。这一趋势清晰地表明,在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除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形机器人还能在陪伴老年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口老龄化趋势正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剧,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替代人类工作,解决劳动力缺失问题。人形机器人的陪伴功能也将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关怀和便利。人口老龄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推动力。五、国产机器人的广阔替代空间

主持人:感谢麻总的分享。我们刚刚讨论的机器人大多是国外的产品,像一些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所布局的机器人产业,包括日本和美国的公司。在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目标,也伴随着许多政策背景。

随着国产替代的趋势日益明显,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我们在信创和芯片方面的突破。那么,在机器人领域,是否存在一些更为细致,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呢?

麻绎文:当然。从机器人整机的角度看,这两年我们也看到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陆续发布。比如乐聚机器人发布的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机器人,它与华为的概念相结合,这在整机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突破。

机器人的核心难点和痛点仍然集中在产业链上,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方面,整体技术实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机器人的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这三大部分。它们在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分别约为35%、25%和15%,合计超过70%。相比之下,机器人本体的成本仅占10%。

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这三大部分:减速器、伺服和控制器。在机器人自身的价值链中,这三块是我们可以去挖掘和突破的关键方向。我们也需要关注它们的国产化率情况,以期在机器人领域实现更大的国产替代空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期待和努力的方向。在机械行业中,减速器的作用堪比人类的肌腱,它为机器人关节运动提供支撑。其中,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是机器人市场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类型。

谐波减速器,如同机器人手腕上的动力源泉,而RV减速器则负责驱动机器人机身。这两者在机器人运作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市场结构来看,日本厂商在减速器的制造上独领风骚,无论是RV减速器还是谐波减速器,日本的市占率都稳居全球第一。

国产谐波减速器的技术实力正在逐步逼近国际领先水平。在加工技术方面,过去被认为是难点的技术已经逐渐被攻克,能够满足常规使用需求。但在批量生产场景中,产品的品质控制和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而在RV减速器的细分领域中,国内产品与日本相比,在精度和耐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产业正在不断努力追赶。

第二章:伺服系统探索

伺服系统是机器人驱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体的心脏和肌肉,负责控制机械系统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在市场份额方面,过去主要由日本的安川、三菱、松下以及欧美的西门子等厂商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国产伺服系统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与海外厂商的技术水平逐渐持平。在高端市场,我们仍面临激烈的竞争挑战,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存在。核心技术的竞争,如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内的核心芯片以及高精度编码器等,国外厂商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伺服电机和伺服系统的国产化率分别在31%和38%,尚未完全突破40%的关口。

第三章:掌握控制系统之舵

控制系统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部件,无论是智能汽车还是机器人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机器人领域,控制系统扮演着“大脑”的角色。它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指令以及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指导机器人进行精确的运动。

目前,国内机器人控制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与海外技术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经过深入讨论,目前机器人产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软件层面,特别是算法技术和二次平台开发的应用性方面存在差距。从国产化率来看,目前整体水平在30%左右,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大多在40%以下。随着国内高端制造技术的突破以及工信部对机器人产业的长期规划指引,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环节,我们对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充满信心。

在国产替代的逻辑下,市场上有望涌现出一些领先的上市公司。回顾上一轮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技术突破引领了产业趋势,诞生了众多涨幅巨大的上市公司。未来,如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出现了能够引领产业趋势的技术突破公司,也将带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国产替代是关注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投资逻辑之一。

至于当前机器人产业的估值,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机器人产业估值较低。考虑到人工智能、老龄化等趋势对机器人产业的影响,当前可能正是介入机器人产业的良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认可,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潜力值得期待。

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智能、老龄化和国产替代等趋势的推动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当前较低的产业估值可能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投资窗口。关注机器人产业,把握当下机会,是投资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麻绎文指出,机器人行业无疑是制造业的一部分,归属于通用设备这一机械产业的细分领域。无论是从盈利还是估值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点。

那些带有通用设备属性的机械设备,如工业母机、叉车和工业机器人等,从历史数据来看,它们遵循着三到四年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这一规律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下游制造业需求的波动。

上一轮工业机器人的繁荣周期始于2019年底,到了2021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数据达到了高峰。受到疫情和海外加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产量同比增速逐渐下滑。

到了今年9、10月份,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设备如工业母机和叉车的产量和销量同比增速已经降至历史低点。现在,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中证机器人指数所反映的PE估值为40.04倍,处于历史的10.59%分位,意味着其估值已经位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内制造业的PMI指数呈现出回升趋势,尽管最近两个月有所回落,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修复迹象。对于工业产成品库存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可能在年底至明年初进入补库存阶段。这一趋势对制造业的需求将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对机器人产业而言也将带来景气的提升。

在当今阶段,我们乐观地看待机器人产业链的未来发展。展望盈利增速,2023年和2024年,该产业有望恢复到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考虑到当前相对较低的估值、产业链景气的逐步恢复,以及未来的盈利预期,机器人产业展现出较高的性价比,值得投资者关注。

对于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布局机器人产业,我们有一些建议。机器人产业仍然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早期阶段个股的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回顾新能源车和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早期上市公司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下游应用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领先的龙头企业。

对于早期阶段看不清或选股有一定难度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通过指数基金进行布局。近期上市的机器人产业ETF(159551)可以帮助投资者全面把握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会。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相对流动性宽松的阶段,这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总体来看,机器人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投资吸引力。

今年,我们见证了降息的风潮,包括海外加息预期的逐渐消解,海外流动性也明显得到改善。与此我们的宏观经济虽然仍在弱修复状态中,但中小市值公司却展现出了一定的活力。

中证机器人指数,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市场的微小变化。它所跟踪的机器人产业ETF,其80个成分股平均市值虽小,只有160多亿元,却与当前中小市值行情的投资机会紧密相连。这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制造或先进制造领域中的潜力和机遇。

从历史行情来看,机器人产业指数的弹性显著,其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贝塔系数达到了1.17。当前,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徘徊,处于过去十年的较低位置,这无疑增加了市场对后续反弹的期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关注有弹性的投资方向。例如,我们的机器人产业ETF(159551)和布局泛科技的科创板100ETF(588120)等品种,都是值得关注的。它们不仅聚焦在科技制造或先进制造领域,而且在市场估值低位和后续可能的反弹空间中,都有较大的潜力。

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投资者需要明白,定期定额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策略,可以平均投资成本,但不能规避基金投资固有的风险。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还是其他类型的证券投资基金,都有其预期的风险和收益。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当前市场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对于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机器人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或许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投资,暗藏着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及交易规则差异带来的独特风险。这些风险点,投资者在涉足时必须有所了解。每日经济新闻提醒广大投资者,板块基金的短期涨跌只是分析参考,并不能作为业绩的保证。文中提及的个股短期业绩,同样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股票推荐,更不能作为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障。

在此,我们强调,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对于有意向购买相关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务必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进行风险测评。请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匹配的风险等级基金产品。

基金投资有风险,市场变幻莫测,投资者需保持谨慎。每日经济新闻呼吁每位投资者,在投资之前深入了解产品信息,做好风险评估,理性投资,共享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