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罗杰·瑞迪(Raj Reddy)开始接触计算机,不久,他成为约翰·麦卡锡的博士生。与导师一样,罗杰·瑞迪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开创者,还获得了1994年的图灵奖。在斯坦福和卡耐基梅隆超过50年的教育生涯里,他培养出了李开复、沈向洋、洪小文等计算机学者,后者先后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罗杰·瑞迪获得1994年图灵奖
传言说,瑞迪在1966年首届图灵奖颁奖仪式现场暗下决心,希望自己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距离他自己获得图灵奖也已过去了24个年头。近年,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瑞迪频繁出现在中国大众的视野里。2018年9月,他在上海参加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1月,他受邀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20周年庆典并接受澎湃新闻(.thepaper.)采访。他讲述了人工智能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与个人的科研之路。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人工智能其实就是利用新的技术去解决人类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澎湃新闻记者询问目前“人工智能”一词是否被滥用时,他回答道“人工智能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形式,而有百万种形式,一切的关键在于创造技术以提高效率。”
罗杰·瑞迪出席2018年“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
罗杰·瑞迪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所的创始领导人,从事AI研究已超过50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语音理解、图像识别、机器人等。
1991年到1999年,他担任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目前,81岁的他是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专业的Mozah Bint Nasser讲座教授。
“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幸运,但重要的是,你需要活的足够长”
1937年,罗杰·瑞迪出生于印度中南部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是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在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工程学院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他的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家庭主妇。谈到个人经历,他轻描淡写地说“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幸运,一切都发生在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瑞迪申请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实习生项目,很幸运,他被选中了。在一年的实习之后,他思考开始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他决定读研究生。“我申请了斯坦福,然后被录取了。我去了那里,刚好有一个教授,他是我的导师。他说,我要去研究计算机,你跟我一起吧。我就去研究计算机了。每一步,我都很幸运地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
但他也承认,这种“很幸运”的说法或许只是简单化的解释。他相信幸运只垂青有准备的大脑“你可以身处正确的地方,但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可能就没有资格获得机会”。去澳大利亚为IBM工作之前,瑞迪已经很熟悉电脑了。“大概1959、1960年的时候,我学会了使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