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标志着北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又迈出了新步伐。
北京将如何建设这个试验区?试验区将有哪些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有哪些?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黄铁军教授。
记者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黄铁军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组织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按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科技部将在“十三五”期间,分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试验区是按照地区进行建设的,北京率先建立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目标是到2023年,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将建成一批能够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开源开放创新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部分关键技术环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人工智能学科前沿和技术创新方向;在智能医疗、智能政务、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10家以上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
记者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铁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发布北京智源行动计划,建立北京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智源研究院的愿景目标是按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推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引领人工智能学科前沿和技术创新方向,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依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科研管理机制、联合实验室共建机制、知识产权共享与转化机制、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比如,建立新型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科研管理上,建立以智源首席研究员(PI)加项目经理为核心、聚焦于技术突破与颠覆性创新的新型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把科研决策权让位于科学家,由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和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解决青年科学家的后顾之忧,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不定题目的开放性、探索性研究,为青年科学家潜心做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同行评议为核心的人才和成果评估评价机制,简化科研经费申报及使用方式,简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
还有,建立共建联合实验室机制,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高效整合人工智能科研资源,由智源研究院牵头遴选优势单位,共建北京智源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主要围绕人工智能重大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布局研究团队和项目,开展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工作,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联合实验室分为两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主要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与优势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主要开展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由共建企业提供行业数据和应用场景,并提出具体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需求,面向全球招募研究人员,智源研究院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给予经费支持。目前智源研究院已制定联合实验室共建制度,即将启动首批企业联合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将建立知识产权、科研资源共享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知识产权共享与转化上,由智源研究院与“双聘”研究人员、联合实验室共建单位就科研项目(课题)可能产生的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进行书面约定,原则上归“双聘”研究人员、联合实验室共建单位及项目(课题)团队所有。智源研究院享有科技成果的署名权;对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科技成果,优先在京转化;如设立成果转化的公司,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投资权。
科研资源共享上,规定市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研设备(科研平台)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记者试验区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有哪些?
黄铁军实施智源行动计划,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和思想,打造人工智能人才与学术高地;加强布局基础前沿研究,建立有利于人工智能领域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人工智能协同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推动数据开放和算法开源,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环境;构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应用验证,形成一批完整行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优化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建设结合特定行业的人工智能应用与示范基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和建立有利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安全伦理规范,开展先行先试,推动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