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从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机器人公司获得的投资逐年上升,工业机器人销量也在稳步增长。事实上,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预测,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不断扩大,预计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攀升。
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的核心零部件仍然受制于国外技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许多技术仍然停留在仿制阶段。如何避免国内市场成为国外巨头的“展示厅”,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在赛迪顾问联合中国电子报社举办的专家研讨会上,业界人士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会议上,专家指出,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瓶颈至关重要。核心零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利润中心,也是制约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改变依赖进口的现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将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张凌燕表示,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门槛较高,尤其是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未来国内将着力布局这些核心零部件环节,以期取代进口产品,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化和自主化。她还指出了协作型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协作型机器人具有工序轻量化、小型化、精细化的特点,能够适应未来消费电子产业的需求。目前,这一领域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
蔡月日则坦言,国产机器人与“四大家族”的产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在关键部件领域。他认为,发展国产关键部件必须是国家行为或大企业行为,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国家已经通过工业转型升级、中央基建投资等渠道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协作型机器人成为了新的风口。协作型机器人具有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被示范训练来学习执行各类任务,为开拓新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例如,美国的协作型机器人制造商Rethink Robotics的产品Baxter和Sawyer在中国的销量超出了预期,该公司对中国市场尤其是3C电子制造领域充满信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的态势。协作型机器人的兴起:企业迎头赶上与赶超的新机遇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协作型机器人已俨然成为业界的领跑者。其代表了机器人发展的最新趋势:小型化、轻量化以及高度集成化等,这不仅仅是工业进步的象征,更是对传统模式的革新。企业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形成了三大主要阵营。
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如丹麦的Universal Robots的UR系列机器人和美国Rethink Robotics的Baxter和Sawyer协作机器人,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资源储备引领着行业的发展。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abb的YuMi协作机器人和库卡的LBR iiwa智能工业工作助理等,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在这一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企业如谷歌、亚马逊等也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资本运作以及丰富的行业资源,为这一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企业从中看到了超越的机会。协作型机器人不仅能满足行业内对机器人的柔性化和感知能力的要求,还能将人类的智慧与机器人的力量完美结合,为生产装配环节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这为中国的企业摆脱长期跟随的角色提供了可能。
北理工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黄远灿指出,尽管国外巨头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垄断地位,我们在某些方面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但在某些新兴领域如电子行业的人机协作需求更高,这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随着工业4.0的到来,人机协作机器人将成为机器人领域的新增长点。
协作机器人领域还将广泛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这一技术将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工作。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加,机器视觉功能的需求也在增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切入机器人产业上游环节提供了机会。近年来,我国机器视觉行业的专利数量迅速增加,将推动机器视觉技术向更高精度、更高要求的方向发展。由于我国在软件服务、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等硬件产品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快速进入产业链上游开发环节,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