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定义生命
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具有卓越情绪智能的机器人。他们努力改进人工智能,希望创造出能够实时解读人类情绪的下一代个性化机器人。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路径又将通向何方呢?若它们能够模拟生物体的某些特性,我们是否应该赋予它们生命的资格,甚至人格呢?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如生物计算机与索菲亚等类人机器人的出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事实上,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赋予了索菲亚这样的机器人国民身份。与此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也对生命的定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科学家们正在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将传统的核苷酸扩增至六种甚至八种。那些携带这些改良DNA的细菌,我们该如何解读它们的生命状态呢?关于生命的本质,人类已经探讨了几百年,至今仍未得出明确的答案。
对生命的定义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尽管我们试图通过语言去描述和界定,但这些定义并不能完全揭示生命的本质。要定义人格,我们还需要面对法律和道德的挑战。我们的道德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生命。
历史上,对生命定义的划分通常基于所有已知生物体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对生命的一般理解,一个生物体必须拥有以下特性:具备编码和调节自身功能特性的生物遗传指令,由细胞膜包裹的细胞构成,能够进行新陈代谢,能够通过适应或变异改变表现型,进行新陈代谢平衡调节并对环境做出反应,能够通过繁殖创造新的生物体,并且具有有限的寿命。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合成生物学创造的实体可能无法满足上述所有条件。
要想通过自然选择创造出地球上如此丰富的生物种类,需要两个关键因素:足够的时间和每个生物体的死亡率。我们对生命提出一个既简单又充满挑战的定义:生命拥有能够满足繁殖、自然选择和个体死亡率要求的遗传代码的特性。
这一定义强调了保护未来生命形式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基因变异、生存基因组和未来人类的表现型充满了随机性。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其他物种是否会取代我们的地位。
NASA将生命定义为“一套能够进行达尔文进化且自给自足的化学系统”,而本文中的定义更为广泛。人工智能机器人不符合本文中对生命的定义,因为人类可以完全控制它们的功能,它们缺乏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虽然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类人型机器人可以通过编程复制自己甚至结束生命,但它们无法经历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
利用合成DNA核苷酸创造的生物体可能符合本文中生命的定义。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发展这些“生命形式”可能是一场不可预测的技术冒险,有可能通过自然选择的未知性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形式。这类项目可能超出了人类的边界。
作为有限的、具有辨别是非能力的生物体,我们必须承认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本文提出的定义为我们划分合成生物体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生物性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