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服务机器人的下一个五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机器人已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机器人逐步迈入颠覆性阶段,其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彰显了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机器人市场正处于一个飞速增长的时代。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市场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将达到839亿元。从2016年至202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8.3%,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
亿欧作为行业观察者,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机器人的进步。从《2020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到《2022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亿欧不断为大家呈现机器人行业的最新动态。今年,亿欧将发布《2023中国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研究报告》,该报告将深入剖析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中下游总体经营及应用情况,帮助广大产业参与方洞悉行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服务机器人,无疑是下一个风口。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第三产业的增长和消费升级是推动服务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医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疫情的爆发,使得服务机器人在许多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许多场合都得到了服务机器人的有效支持,如餐馆、机场和家庭等。预计未来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尤其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蓝海市场,一旦服务机器人技术成熟并且消费市场需求稳定形成规模化商用,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惊人的数字。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下游的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应用市场。其中,控制器、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零部件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在机器人产业上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在精密减速器领域,虽然国产谐波减速器已有所突破,但RV减速器的市场份额仍被外资品牌占据较大比例。但随着国产减速器的不断进步和下游需求的增加,预计国内厂商将有机会进一步突破市场份额。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产机器人的崛起,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随着国产技术的蓬勃发展,昔日外资品牌的垄断局面已被打破,国内品牌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快速增长的革命。从市场份额来看,汇川技术、禾川技术、埃斯顿等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2017年的13.63%跃进到2021年的35.79%,显示了其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机器人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在国产行业中已显成熟之态。无论是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还是新时达,这些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均自主研发了自家的控制系统。与此还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控制系统服务商,如固高科技、英威腾和卡诺普等,共同构建了丰富的生态系统。
环境感知技术,尤其是传感器的应用,是机器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智能机器人的地图构建和运动控制等功能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和GPS等五类传感器及其组合赋予了机器人感知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能力。虽然全球激光雷达产业链中,国外企业仍占先发优势,但中国的激光雷达制造商如禾赛科技正在加速追赶。机器视觉厂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厂商在某些领域甚至已领先外企。
决策系统的心脏——芯片,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尽管中国在通用芯片技术上仍需努力,但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像寒武纪、地平线这样的公司以及智能机器人芯片领域的全志科技、瑞芯微等公司都在快速发展,为我国机器人行业注入强大动力。
我国工信部等十七部门最近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在国内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服务机器人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人才和研发投入,国内机器人产业链日趋完善,国产化率有望大幅度提高。展望未来,我国服务机器人零部件厂商预计将在制造水平和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国外水平。这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国产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