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情况调查 向转型要动力 用创新谋未来
近年来,工业发展重心聚焦于产业优化升级,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技术革新引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倒逼使得过剩产能逐步退出。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指出,当前工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三个分化”现象,即行业、企业和地区的分化。这一内部分化现象并非坏事,反而预示着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为了深入理解这些分化现象及其成因,以及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记者走访了贵州、广东、内蒙古等地的企业和相关负责人。
迈向价值链高端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以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为例,其自主研发的过滤器技术拥有99%的过滤效率,正在扩能升级,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全产业链集群。冯飞表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偏低,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研发智能化产品、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建立企业层面的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注塑机和机械手的无缝结合展示了智能制造的生动场景。
除了智能制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也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以贵州翁福集团为例,该公司通过最先进的磷矿开采与加工技术,提高了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综合能耗。该集团还努力在产品结构上转型升级,发展定制、高端、生态多样化、多梯次肥料产品系列,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磷酸盐等产品。
市场优势是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冯飞表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及消费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态势,可以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各地企业和应依托市场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这是困难行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共同构成了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迈向价值链高端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有望见证中国制造的崛起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内蒙古正走向资源型产业的崭新未来。王秉军主任揭示,该自治区正积极延伸资源型产业链,决心打破“简单挖煤卖煤”的固有模式。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配套电源点及矸石电厂的建设正稳步推进,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煤炭的转化效率和产能将大幅度提升。至2018年,新的转化煤炭能力将达到惊人的4.4亿吨,就地转化煤炭总量更是高达7.6亿吨,煤炭转化率突破历史记录的50%。
林位超透露,广东部分传统支柱产业的挑战日益凸显,如创新能力不足、智能化程度滞后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为此,广东已针对水泥、陶瓷、造纸等产业制定了明确的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目标是提高关键工序的效率,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推动智能化生产管理,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兴产业的力量正在崛起。在贵州,中国电信云计算信息园的大数据平台正在改变交通、物流等多个领域。上官亚非总经理表示,该信息园已成为大数据资源和应用服务的领先基地。与此贵州正全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吸引众多企业如三大运营商、富士康等在贵阳建立数据中心。王江平副省长强调,大数据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贵州正努力成为数据内容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
我国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在大数据产业上积极布局。我国制定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显示出地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积极性。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掌握的数据将占全球的20%。
在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传统家具制造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展示了制造业的新方向。“机器指挥人”的概念展现了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的巨大潜力。林位超表示,技术改造是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于落后的产能也要坚决淘汰。
无论是内蒙古的资源型产业转型,还是广东的技术改造,或是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都体现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和步伐。我们正处在技术革新的前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冯飞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行动主要涵盖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和食品等19个行业。我们不仅提前一年完成了原定的“十二五”目标,而且还实现了额外的预期成果。工信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旨在解决部分传统产业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以重振社会信心。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决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