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机器人产业 全方位解析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

机器人培训 2025-01-21 18:42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机器人:现代科技的璀璨明珠

机器人,这一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科技结晶,无疑是智能制造的代表性产品。它们包括在制造环境下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应用的服务机器人两大类。其中,服务机器人又可以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细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

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达到全球第一,销量高达5.6万台。目前,养老助残、救灾救援、公共安全等多种型号的服务机器人已经开始示范应用,而清洁机器人、两轮自平衡车和模型无人机等家用服务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广大消费者的视野。预计至2020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跃升至80万台;到2025年,销量更是有望达到26万台,保有量高达180万台。

明确的发展目标

我国为机器人产业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期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届时,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50%,国产关键零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要达到50%。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期望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并在新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体系将更加完善,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重点及关键零部件

发展重点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新一代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是重点。服务机器人则侧重于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消费服务机器人以及医疗康复、救援等特种机器人的开发。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则着眼于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特别是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领域。

关键零部件如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以及传感器等也是发展的重点。这些零部件的性能指标要达到或超过国内应用需求,为机器人的整体性能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机器人产业的前景无比光明。期待在未来,我国机器人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关键共性技术攻坚

针对机器人的系列化设计与批量化制造,我们致力于提高机器人产品的控制性能、人机交互性能和可靠性。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增强机器人的负载自重比,更要确保人机协作的安全。为此,我们将分阶段展开关键共性技术的深入研究。

部件技术的革新

为了打破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瓶颈,满足与人协作型机器人和新型机器人的关键部件需求,我们将开展部件技术的攻关。这一阶段的努力,对于提升机器人技术的整体水平和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集成应用技术的飞跃

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机器人在人机共存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并促进机器人更好地融入人类生活。为此,集成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攻关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任务重构、偏差自适应调整等方面的技术都将得到深入探索。

应用示范工程的实践

1.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及应用实践

我们大力支持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并推动其产业化应用。

2. 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探索及应用实践

细分行业中的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多工业机器人协作技术及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都将得到研究支持,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推广。

3. 服务机器人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践

我们特别关注医疗、康复、养老、助残、救援等社会公共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推动国产产品的实际应用。

4. 机器人人才培养的示范工程

通过加强机器人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我们旨在培养更多的机器人基础人才。

战略支撑与保障措施

1. 制定机器人专项规划,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自主品牌建设。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或项目给予奖励,并落实相关行动计划对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

2. 建立国家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集中力量开展机器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

3. 建立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完善机器人的性能检测、可靠性和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推广机器人评价、认证体系。

4. 加强机器人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进程,确保我们的技术和服务与国际接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