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搭台 服务机器人 好戏还在后头

机器人培训 2025-01-21 09:50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6国际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预测,服务机器人产业正迈入一片新的蓝海,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一领域正迅速崛起,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扩张,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虽然这种快速扩张背后有金融市场和竞争氛围的推动,但企业发展还需立足长远,努力打造自身的独门绝技和核心竞争力。

服务机器人产业正站在发展的风口之上。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概念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谷歌、微软等信息技术巨头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预示着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高潮即将到来。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今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突破33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有望突破10万台。新兴国家将成为机器人增速最快的市场,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需求趋于饱和,增速将相对较慢。在未来的三十年里,中国将成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最大市场。

随着“人工替代”时代的到来,服务机器人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都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中国制造2025”也将机器人产业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机器人工业产值将达到惊人的数字。

与此国内家电巨头如美的、格力、海尔等也展现出了对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极大热情。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工具型和伴侣型两种,其中工具型机器人能够简单替代一些劳动,而伴侣型机器人则能够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照料日常生活等。业内人士表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全球各地的差距很小,未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有望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

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必须前瞻性布局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罗军指出,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机器人企业并不占有优势。产研通道不畅、需求技术错配、过多重复成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三大瓶颈。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避开目前已经出现的发展误区。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注重前沿性技术的可持续研发,避免片面强调生产加工。我们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机器人市场需求与产业培育的有效结合。我们还需要破解“手脑并用”、“大同小异”、“观念转变”等难题,以推动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服务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立足长远,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企业如何深化内功以应对服务机器人产业化浪潮的挑战

随着服务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深耕机器人行业长达33年,对服务机器人领域抱有极高的期待。他认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掘。他指出,服务机器人不只是简单的“肉体解放”,更着眼于人类的“大脑和心灵”的解放,其影响深远,关乎千家万户。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风口”效应愈发显著,各地涌现出众多机器人企业。在这一热潮之下,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些企业和个人成立机器人公司的目的并非着眼于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前景,而是为了获取的补贴。这种现象引发了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和乱象。

王卫明对此表示担忧,他指出,虽然“ALPHA狗”的表现提升了公众对服务机器人的期待,但行业目前正处于急速膨胀期,未来可能会因为技术瓶颈而进入冷静期。在这一背景下,他强调企业需要眼光长远,注重技术的深度研发,持续“苦练内功”,掌握独门绝技。

上海螺趣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孙琪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面对市场上“大同小异”的服务机器人产品,企业需要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差异化竞争。机器人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家庭的“玩具”层面,而应具有实质性的技术应用和市场价值。

面对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浪潮,企业需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更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持续深化内功,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和相关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共同推动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