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遭受冷遇 这家公司为何选择逆向而行
尽管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同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两大重要品类,但并联机器人在业界的声音却相对较小。串联机器人是一种开式运动链机器人,由一系列连杆通过转动关节或移动关节串联形成。相对而言,并联机器人则是一种通过至少两个独立的运动链相连接,以并联方式驱动的闭环机器人。它们在生产线中主要用于高速分拣和包装环节,与串联机器人形成互补。
并联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轻负载和灵活性强等特点,尤其在物料搬运、分拣、包装等环节有着巨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在国内市场上,主流的并联机器人是具备3个空间自由度和1个转动自由度的Delta机器人,它们占据了整个并联机器人市场约70%的比重。
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故事发生在2012年,济南的张赛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选择回到家乡,创立了机器人公司——翼菲自动化。他看中了当时受关注较少的并联机器人赛道,希望以此切入机器人圈。当时,全球最早销售并联机器人的abb公司的专利刚刚解禁,翼菲自动化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研发生产并联机器人的企业之一。张赛向界面新闻表示,虽然创业之初,传统串联机器人是主流,但他预见到并联机器人在某些特定应用领域的潜力。他注意到,国内的一些企业如伊利蒙牛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并联机器人进行牛奶装箱,他坚信这种应用会在未来得到爆发。张赛的选择:押中并联机器人的增长曲线
从2013至2020年,中国市场上的并联机器人厂商数量悄然增长,从最初的23家跃进到65家。作为工业机器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并联机器人领域涌现出许多耀眼的企业,其中翼菲自动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翼菲自动化初创时期,便聚焦于底层机器人算法、软件和本体搭建。2014年,公司成功研发出第一款成熟本体,并在轻工业领域进行了试水。张赛,这位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早在看到市场潜力之际便明白单靠销售本体并非长久之计。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现金流的压力,张赛被迫出售房产,回购不称职的合伙人的股份,重组公司高层。他深知,只有向解决方案转型才是公司的出路。
经过艰难的调整和转型,翼菲在2016年底重回正轨。销量在细分领域中领先,成功交付了东阿阿胶、联合利华等知名客户项目。随后,翼菲的产品线扩展到了机器人研发制造、自动化系统集成、视觉系统开发等多个领域,并成功集成了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传送带跟踪等技术。
张赛的预判得到了证实。那一年,翼菲的并联机器人出货量跃居全国首位。随着疫情防控催生的机器人需求热潮,各行业的细分赛道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唯独并联机器人领域受到了冷落。
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军团备受瞩目,头部VC纷纷抢购,但并联机器人却未被纳入其中。产业内的先驱者如李群,其融资停滞在2018年,尽管当年公司接到了来自苹果的订单。另一家并联机器人的先驱阿童木,其融资进度也相对缓慢。
翼菲的发展却悄然前行。今年3月,他们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D轮融资交割。春华资本领投,老股东清控银杏和宽带资本跟投,致远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这次融资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两年。尽管去年机器人赛道的融资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但集成商的能力不足仍是各赛道面临的最大挑战。
张赛向界面新闻表示,VC圈依然存在低估解决方案价值的现象。做好系统集成和方案解决需要极高的门槛,但这些壁垒在VC面前需要详细解释。一些投资人仍然关注翼菲的机器人主体价值,这也反映在一级市场上,翼菲的估值相对稳健且不高。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翼菲等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持续努力和创新将受到更多关注。他们正面临挑战,但也拥有巨大的机遇。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在串联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真正进入并联机器人联赛道的外资厂商寥寥无几。国产并联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三年超越外资品牌,这一优势还在持续扩大。在这个赛道上,阿童木和翼菲两家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占比最高。
翼菲,这家曾经以机器人主体业务为主的公司,如今已转型为一家轻工业一站式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他们的产品线涵盖了并联机器人、SCARA、小六轴、AGV机器人、机器人控制器、视觉系统等全系列。近年来,他们专注于提供工厂自动化改造方案,单笔订单价格从数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去年,翼菲的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4亿元,占据了国内并联机器人赛道总产值近半壁江山。
如今,翼菲的客户群体已经覆盖了各行业领军企业,如蓝思科技、富士康、京东方等。他们的产品遍布全国百余个城市,还成功出口到了欧美、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发展的并联机器人领域,翼菲正积极寻找更多机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他们的目标不仅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国制造的实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