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制造数字化如何发展-

机器人培训 2025-01-08 13:26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自2019年12月以来,全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前新冠疫情逐步从高峰期转入控制期。虽然疫情的冲击终将结束,但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却将持久存在。那么,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制造数字化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格局呢?

第一部分:从口罩生产看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

面对疫情,口罩成为市场上的紧缺物资。那些能在特殊时期进行口罩生产的企业,大多拥有高度自动化、数字化的生产线,以便在复工生产的同时避免人员聚集导致的疫情扩散风险。

除了传统的口罩生产商,还有一些知名的制造企业如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以及长盈精密等,以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如利元亨、拓野机器人等也迅速投入到口罩生产之中。这些跨界企业依托强大的柔性化生产能力和数字化基础支撑,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口罩产能。

柔性化生产系统是一种可以适应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产品变更,并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工程制造系统。其能够达到不同程度的弹性,关键在于系统的组件及其数字化程度。在疫情期间,这些拥有柔性生产系统的企业,真正体现了以生产智能化为支撑的柔性生产和生产系统数字化在应对短期大量多样化产品需求时的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从企业复工看智能化工厂引领的智能制造风潮

疫情对于制造业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春节期间劳动力的短缺。国内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连年下滑,对于原本就存在劳动力不足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这也可能成为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契机。

面对疫情的逐步控制,制造业企业如何恢复生产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在劳动力缺失、防护装备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制造业的产能恢复面临较大挑战。而智能化工厂则依托广泛的数字化转型基础,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远程运维,成功渡过了这一特殊时期。

以宝钢为例,其依托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基础,将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变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的“黑灯工厂”。这种“不碰面生产”的方式成为宝钢打好稳产、高产守卫战的利器,也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带来的红利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体现。

第三部分:疫情是行业之危,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之机

疫情使得众多中国制造企业面临被迫停产的窘境,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并不会因此停滞。许多企业已开始扩大在本国内和东南亚的采购规模,以应对中国制造企业的产能不足,这对中国制造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面对可能存在的产能替代危机,国内制造企业需要以前瞻性的布局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企业自救的良药。像宝钢和富士康这样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导入,在疫情期间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稳定生产的有效平衡。

疫情虽然给制造业带来了挑战,但也催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对于那些能够抓住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及其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持续推进,它将通过连接工业经济全要素链、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催生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业将重塑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引领制造业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重心正逐渐下沉到生产一线,这里也是工业数据的源头。边缘计算作为主要的推动力,将助力工业数据的智能化流动。云边协同的形式则更精准地服务于工业企业以及工业互联网上的各类需求端。

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企业需有明确的方向和策略。以下是一些转型建议:

转型建议

1. 明确数字化转型意识。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更新或机器替换,它要求企业内部软硬件的全面协同,真正实现数字化、线上化,打通企业内部的全数据链。这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变革过程,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深刻认知,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引领。企业需要以数据为资产,技术为手段,人才为依托,构建支持业务持续创新的技术平台体系。

2. 加速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越了生产线的自动化。从企业管理到远程协同,甚至线上会议,都应该全面铺开信息技术应用。例如,远程办公软件的稳定性、智能化程度会影响用户体验,而类似云MES这样的应用则可以帮助企业从生产到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全面升级。

3. 推进数字孪生和虚拟生产的应用。

数字孪生是一种新型制造模式,以数据和模型为驱动,通过实时连接、映射、分析、反馈物理世界的资产与行为,使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达到最大限度的闭环优化。发展数字孪生技术是实现虚拟生产的关键,也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抓手。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企业将能够以更高效、更敏捷的方式应对数字化浪潮中的挑战,甚至有条不紊地应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