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崛起需要迈过“三道关”

机器人培训 2025-01-06 17:04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格力空调在中东市场备受赞誉,商家们对其赞不绝口。背后的“中国制造”标签却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位商家坦言,如果格力空调的生产地改为泰国,销售情况可能会更佳。这种压力与尴尬,让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不禁思考:为何强大的中国制造业未能赢得世界的广泛尊重?

走访中国多地,不难发现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廉价低质的形象根深蒂固,价值提升的速度滞后于成本增长,缺乏工匠精神和实业精神。一些制造业专家指出,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面临技术、标准和结构三大关口需要跨越。

创新之路充满艰辛。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的关锡友深有体会。他坦言,虽然i5项目的研发成果令人欣慰,但过程中的压力巨大。面临资金短缺、市场下滑等多重困难,他甚至曾在德国宾馆楼顶徘徊,考虑放弃。许多企业因创新迟迟未见回报而转向更易获利的领域。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张乃千指出,资金流失、盗版侵权等问题令创新型企业倍感揪心,“抄袭者定价”的局面如不打破,创新驱动将成为空谈。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全球3D打印软件领军企业玛特瑞尔莱斯的中国分公司总经理琴恩表示,选择在中国设立机构是因为看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指出,创新型企业需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来形成良性循环,否则抄袭和模仿会破坏这种平衡。

质量问题也是中国制造的“痛点”。从火烧温州鞋到越洋马桶盖,对品质的不信任一直存在。日扬电子科技总经理王志紘表示,国产产品与国外产品在质量和耐用性方面存在差距。工信部的官员也指出,中国在基础领域和高端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存在问题和挑战。接受采访的企业普遍认为,提升质量需要全产业链的努力。

中国制造业标准化问题同样突出。西安三花良治电器总经理马悦表示,标准化一体化落后困扰着企业。他表示,国家在不同领域建立的标准有时缺乏协同,导致适配性问题。与此中国在制造业标准体系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在国际标准研制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助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标准化水平逐渐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产业一处资料显示,制造业标准化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我国装备制造标准化总体水平仍然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正在改变传统的产业业态。对此,制造业标准的整体水平需要升级,特别是在制造业中高端领域,如“互联网+”类标准、“制造+服务”类标准等亟待加强。

不少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反映,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高效的生产需求,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随着全国农民工人数总量的增速下降,劳动力供给的转变已经发生。面对高劳动力成本,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制造替代人工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替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反而提高了。

“工人2.0”的打造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社会偏见、工人流动性增强以及培训的不重视都是制约因素。一些企业和工人认为制造业一线岗位“低人一等”,导致年轻人不愿从事工厂工作,更愿意投身第三产业。工人的流动性增强使得企业的培训成本大大提高,部分农民工跨地区跨企业流动,劳动力队伍不稳定导致企业不愿意培训工人,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复杂因素交织、矛盾态势并存的局面,需要、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构建运转良好的转型平台。市场压力主要集聚在过于饱和的中低端需求上,相关产能该压的必须压,该关的必须关。对此,应当培育的定力、企业的耐力和社会的承受力。

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随着经济的结构转型,预计部分需求将进一步缩减。对于那些依靠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的低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江苏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表示,对于那些产能过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果断淘汰,不要过于留恋,更不能出手援助。相反,应该继续紧缩,让其自然淘汰,避免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我们必须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指出,我国制造业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很多产品的产量占全球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新一轮的发展重点不是产能扩张,而是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这需要我们在制度环境上做出努力。

格力电器总经理望靖东强调,好的企业并不依赖的资助和优惠政策,而是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在记者的走访中,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公平成为企业最关注的两大领域。

许多企业还提出,应对制造业升级转型带来的“阵痛”,应注重培育全社会的转型承受力。在广东、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地区,多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今年是自2012年以来“招工最容易的一年”。部分工厂关停后产生的富余劳动力对当地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加大落实力度,企业的负担压力也随之增加。如何帮助企业化解这些冲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转型升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