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监测险情 机器人排查隐患 黄河防汛有了高科技
黄河防汛新技术介绍:高精尖设备守护千里堤防
随着今年黄河上游两次编号洪水的发生,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保障沿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背后,一批先进的防汛新技术正在默默发挥作用。从无人机、无人船即时监测河势到管道雷达机器人穿行排水涵管探测隐患,这些高新技术的“真容”令人赞叹。
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科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得以一睹这些防汛神器的风采。这些设备不仅展现了科技的魅力,更是千里堤防安全的重要保障。
首先亮相的是黄科院多年来持续研发的一系列“探测神器”,它们专注于堤坝渗漏位置探测技术。这些设备犹如“千里眼”和“透视仪”,能够深入堤防内部,探寻潜在的危险源。它们对于千里之堤上可能存在的微小隐患都能洞察无遗,就如同对蚁穴的精准打击。其中,“管道雷达机器人”成为此次探测的亮点之一。它们能够在排水涵管中穿行,为工作人员提供详尽的隐患信息。
这些先进的探测设备并不是摆设,它们在黄河上游的两次编号洪水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水来临时,正是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精准工作,帮助水库实现了联合调度和拦洪削峰的任务,保障了黄河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它们不仅提升了防汛抗洪的效率,也体现了科技在保障人民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无人机和无人船等设备的即时监测功能,更是让河势变化无处遁形,增强了抗洪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黄科院的这些科技成果无疑是防汛战线上的得力助手,更是科技进步为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在黄河大堤的深处,一艘测船悄然行进,它的任务是对每一寸土地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探测。工作人员将一根棒球杆大小的探头深入水中,好似侦探潜入深海寻找线索。李长征工程师告诉我们:“如果堤坝出现任何微小的渗漏迹象,这个探头就如同灵敏的探测器,能够瞬间捕捉到电压的变化并发出警报。”借助先进的GPS定位技术,隐患部位将被精准锁定。
在黄河大堤上,我们看到了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布置一场神秘的“CT扫描”。长长的电缆上串连着上百个闪亮的金属电极,它们就像细针一样均匀刺入堤坝的土壤。李长征解释:“当启动与电缆相连的主机,这些电极便能捕捉到堤坝内部电阻率的变化,为我们揭示管涌的准确位置。”这个过程仿佛为堤坝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
面对堤坝内部老化的排水涵管,我们的工程师也有独特的工具——管道雷达机器人。这款如同玩具汽车一般的机器人能够进入直径仅60厘米的涵管内,勇敢地探索未知。它一边前进,一边用摄像头捕捉管道内部的秘密,身后的雷达也在忙碌地记录着管道的腐蚀程度和土壤状态。所有信息都会实时传输到地面的监视器上,让我们对涵管的状况一目了然。
李长征强调:“这些仪器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实时监测,更重要的是,它们如同贴心的守护者,能在汛前为堤坝做好体检,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为堤坝的安稳保驾护航。即使遭遇突发情况,这些被称为“黑科技”的抢险工具也能迅速发挥作用,为堤坝迅速“疗伤”。隐患探测为我们确保了堤坝的安全度汛,但我们也明白险情无法完全避免。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存在至关重要,它们是我们对抗自然灾害的坚实后盾。当堤坝遭遇危机:虹吸排洪与黄河泥沙的转化奇迹
黄科院防汛所的高级工程师张宝森描述了一个紧急场景:暴雨如注,堤坝泄水管受损,形势严峻。这时,没有溢洪道进行有效排水,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堤坝安全。
在这危急时刻,虹吸排洪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提供的视频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抢险队伍迅速部署排水管道,利用虹吸原理,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实现了快速排水。张宝森详细介绍了这一技术的优势:不仅造价低廉,而且便于组装和安装,更重要的是,它无需动力装置,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
除了虹吸排洪技术,现代科技在河势险情监测和灾情监测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旋翼无人机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开展河势险情监测和灾情监测。通过倾斜摄影技术,无人机能够构建水库大坝及其上下游的实景三维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模拟了洪水的发展过程和防汛抢险过程,还为制定抢险方案、泄水方案和虹吸管道布置方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采石场的关闭导致了防汛石材的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科院致力于黄河泥沙的资源利用研究,成功将令人头疼的黄河泥沙转化为宝贵资源。这项“变害为宝”的努力,不仅解决了防汛石材短缺的问题,也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科院的材料实验室里,整齐摆放着几十个圆柱体石块,这是刘慧博士及其团队利用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精心制作而成的石样。对于市面上常见的砖块,其强度普遍在7.7至15兆帕之间。经过长达28天的精心观察和测试,刘慧博士团队制作的这些石样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硬度,达到了30兆帕。
黄科院不仅成功集成了利用黄河泥沙制造人工石材的设备,实现了规模化厂区生产,而且还研发出了便携移动式生产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在于将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黄河泥沙的“变害为宝”。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孟州、中牟以及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建立了示范基地。
刘慧博士骄傲地表示:“我们的研究使命就是将黄河泥沙转化为宝贵的资源,为防汛工作贡献力量,为沿黄群众提供服务。”这一创新研究不仅展示了将自然害转化为资源的可能性,也体现了科技服务社会的力量。
机器人培训
- 无人机监测险情 机器人排查隐患 黄河防汛有了高
- 大疆发布新品Mavic 3行业系列,以先进技术赋能测
- 全世界第一个觉醒的AI,也只是个工具人
- 稀土永磁龙头发布业绩 净利润同比增长110%!下游
- 人工智能治理之旅:发展与机遇
- 协作机器人行业内卷的2021,躺平还是开创一个新
- 探索科技想象力 阿童木机器人释放新动能
- 这是AI最好的时代
- 活性物质突破为下一代机器人的随意变形开启了
- 人造肌肉“以柔代刚” 在微细管道巡检探测中大
- 福硕科技硬轨FBL-360,460L-MC-
- 乌卡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治理:刚柔并济、多方
- 见微知著 引领未来
- 人形机器人长啥样 适合哪些应用场景?一文了解
- 面向千亿机器人产业总部碧桂园总部新翼智谷获
- 亚马逊Tap体验:可控制智能家庭 音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