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晖: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工业智能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正成为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引擎,其在制造业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步入应用拉动的快速增长阶段,其在工业智能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
全球数据总量的爆发性增长、数据处理技术的加速演进以及开源推动人工智能普及化,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设备层面,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能够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动作;在产线层面,它提供工业流程和生产参数优化建议;在企业层面,基于知识图谱,实现智能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在行业层面,则实现工业知识的沉淀和复用。
工业智能解决方案的形成体现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实用性。云端部署、边缘部署以及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复杂场景下的智能化应用。这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制造效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以及提高售后运维价值。
以日本NEC公司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为例,该系统能够逐一检测生产线上的产品,在提高制造效率的同时提升出厂产品的合格率。人工智能在流程行业中的原料配比优化、工艺参数优化以及装备装置健康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阿里“工业大脑”在中策橡胶的成功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优化生产工艺方面的潜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我们需抓住此次产业变革机遇,促进工业智能发展,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需要我们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为创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必经之路。二、洞悉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2017年,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连续发布相关政策,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上海、北京等城市也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
尽管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这一领域仍然充满挑战。技术方面,现有的计算架构、人工智能算法和框架尚不能满足工业对实时性、高可靠性的要求。目前主流算法还无法为工业智能提供明确的语义解释。产业层面,工业人工智能的推广条件尚不成熟,行业应用基础薄弱,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参差不齐。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工业智能的标准化、安全保障体系以及面临的和法规挑战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以融合创新为主线,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发展。这需要我们立足当前工业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变革的关键时点,聚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共同推进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部署与应用。要确定产业突破方向,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面向工业设备自动控制等应用场景,开发专用芯片,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算法开发。
为了形成多向贯通、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体系,我们需要培育产业发展环境。这包括引导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各环节企业间的协同共进。建立中国的开源化发展体系,鼓励和支持开源化软件、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还要完善资本市场支撑环境,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们还需要统筹协调构建保障体系,为工业智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包括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应用规范、开发守则等涉及到应用安全、道德的行业标准,以尽可能规避未来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余晓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以深入洞察与独到见解为我们阐述了一项重要的议题。其核心思想聚焦于构建工业智能公共评测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工业智能化进程。这个任务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为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未来。
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工业智能公共评测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的作用不仅在于检验测试工业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性能和质量,还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认定验证。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对工业智能领域的各种装备、软件和平台进行全面而严谨的评估,确保它们在工业生产应用场景中的表现达到最佳状态。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以确保我们的评测服务能够精准反映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要开展全面的检验测试工作。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测试流程,我们可以对工业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这不仅包括性能评估,还包括风险评估和验证评估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评估,我们可以确保这些产品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并且能够满足生产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们的评估方法和流程。
我们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装备、软件和平台在工业生产应用场景中的安全操作规范守则。这些守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工业智能产品的使用安全,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这些守则还可以指导用户正确操作这些产品,确保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性能。为了制定这些守则,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安全风险点,以确保我们的规范守则能够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余晓晖强调的任务是艰巨而重要的。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评测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守则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工业智能化进程的发展,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机器人培训
- 德国排爆机器人:技术细节与实际应用如何
- 智能机器人管理电子文档
- 机器人可送快递也可走迷宫 上海中小学机器人竞
- 如何有效管理工业机器人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 全球智能机器人制造商
- 联想发布自研工业机器人 5G远程控制 有手、脚和
- 机器人导游亮相锦州世园会 首开方言解说先河
- 节卡机器人官网:如何深入了解智能机器人技术
- 中国机器人网在线平台概览:最新资讯与技术分
- 百度AI机器人尖端技术突破与革新概览
- 广东省测量控制技术与装备应用促进会关于发布
- 唯一跻身全球前10的国产机器人 打破日德的垄断
- IBM和AMD宣布达成联合开发协议 共同推动云上加密
- 重庆KQP50空气炮 电厂用空气炮
- 智造双福 产业新城一路疾行
- 常德鲨鱼机器人招聘新人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