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随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数据出炉,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经超过27000台,相比去年增长了惊人的20%。结合联合会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13年,中国市场共接纳了近37000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销量的近五分之一,总销量力压日本,明确地将中国定位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机器人保有量将突破13万台,同时成为全球需求最旺盛的市场。
一、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工业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装备工业的整体实力仍在持续增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正在蓄势待发,成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1. 繁荣的中国机器人市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智能制造、高端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占比已经超过10%,其中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业尤为引人注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复苏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上的明珠,预示着制造业模式的巨大变革。去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亚洲地区尤为突出,增长率居全球之首。专家预测,中国机器人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万亿元。
2.国产机器人的挑战与机遇
机器人的应用广泛,尤其以汽车制造业最为显著。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国产机器人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仍有不足。尽管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但主要集中在搬运和上下料等低端领域,而高端市场如汽车制造、焊接等几乎被外资机器人垄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指出,国产机器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缺乏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3.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展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必须加快推进,实现重大突破。国际机器人专家普遍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未来,机器人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是“人机协作”,即工人和机器人在车间里协同工作,各自发挥优势。王瑞祥建议中国机器人企业树立全球视野,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强全产业链的构建。
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差距被拉大风险
面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激烈竞争,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在凭借技术优势进行新一轮的战略布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必须加快追赶步伐,以免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通过技术革新和市场拓展来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全球机器人产业呈现崭新态势。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自2002年至2013年,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9%,特别是在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更是高达16.8万台。这一繁荣景象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需求尤为突出,使得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
在这场机器人技术的革命中,各国和企业纷纷展开战略布局,意图抢占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不仅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热潮,也给我国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挑战,存在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风险。
为了深入了解并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国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正推动机器人技术走向智能化、自主化。智能机器人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工具,它们正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建立起自己的“云空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并通过云计算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各自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借助其在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旨在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重振制造业。欧盟和日本也不甘示弱,分别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机器人领域,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从卫生保健到家庭生活,服务机器人的潜力巨大,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与此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机器人企业进驻。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我国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不仅促进了国外机器人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还推动了它们从整机组装深入到关键部件生产的合作。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机器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已初步取得进展,但在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方面仍显滞后。我国尚未有互联网企业涉足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这无疑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外资企业和品牌的涌入也挤占了我国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企业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还要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提高我国机器人企业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让我们拭目以待。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的品牌认知度有待提高。目前,最大的机器人企业年产量仅数千台,而机器人市场则主要由外资企业和品牌主导。例如,瑞典ABB集团、日本发那科以及安川、德国库卡等国际知名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90%,其中仅发那科一家就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外机器人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步压缩。
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大多数机器人企业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如交流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长期依赖进口。例如,精密减速器几乎被日本的帝人和谐波两家公司垄断,高昂的售价推高了机器人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被锁定的风险。
为了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顶层设计与前瞻布局。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和关键核心技术。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借鉴韩国模式,我们可采取对外采购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借鉴日本模式,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现有政策渠道,如高端数控机床及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我们还需着重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将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经济升级的重要任务。加强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和灾害频发的需求。
至于产业发展前景,未来的生产模式将由人主导逐渐转变为机器人主导。工业机器人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在核心技术部件、制造过程、产品品牌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但我们在控制精度和功能等技术上并不落后。铸造、加工等工艺基础也在不断进步。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并创造品牌,还需要现代化公司的管理能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创新。未来工业机器人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依赖于控制、传感、信息化等技术的进步。
我国需要加大在机器人领域的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业化步伐,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和灾害频发的挑战,同时也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控制、微电子、传感以及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已成为前沿科技的代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潜能。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一种引领未来的产业,拥有无限广阔的进步空间。这一产业不仅仅预示着制造业的革新,更预示着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
想象一下,从繁重、重复甚至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的人类,将有机会投身于更高层次、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中。这一切的变革,得益于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和普及。工业机器人专家正不断探索和创新,力图推动这一领域的飞速进步。他们正在努力让智能机器人具备更加丰富的功能,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
那么,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呢?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机器人无疑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事实上,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将由人主导转变为机器人主导,虽然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就业岗位的变动,但同时也会催生出更多的新岗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由工业机器人引领的变革,这将推动我们的产业向着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与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将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将应用于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还将拓展到医疗、农业、物流等新兴领域。工业机器人无疑将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同手机、电脑一样普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领域。
在追求机器人技术革新和产业腾飞之路上,依托国内有深厚研发底蕴与实力的核心团队,构建紧密连接的机器人技术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机器人技术挑战重重,风险并存,单一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技术跨越与产业发展的大任。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创新价值链的有效整合,是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前行的关键路径。
以美国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为例,此计划旨在促进制造业的回归,通过创立新的科研机构,专注于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共性基础技术研发。这一举措旨在强化研究机构和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弥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短板。德国同样深谙产研结合的重要性,如kuka机器人公司与德国宇航局的合作,共同研发下一代工业机器人,为德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对于企业而言,从事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应当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与鼓励。特别是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积极挖掘用户需求,激励用户采用国产机器人,推进首台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发展机器人自动化成套公司,提高应用机器人解决行业问题的能力,实现机器人本体研发与工程应用的良性互动。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机器人成为物联网的新型终端和结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新的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我们需高度关注这一发展动向,研制新一代信息化机器人,实现产业技术的革命和突破。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们应当加强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机器人领域科研人才专家库,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重点培养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从教育入手,制定长期机器人人才储备计划,联合大学、机器人公司及科研机构共同培养面向机器人产业链的专门人才。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