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师”“萨亚”——东京理科大学小林宏教授按照一位女大学生的模样塑造而成。“萨亚”皮肤白皙、面庞清秀,着白色上衣,脸部皮肤以精细橡胶制成,皮肤后藏有18台微型电机,可以使面部呈现出高兴、惊讶、厌恶、害怕、悲伤、生气共6种表情。“萨亚”会讲大约300个短语,700个单词,可以对一些词语和问题做出回应,她还可以学会讲各种语言。“萨亚”给一班10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讲课,受到新奇兴奋的孩子们极大欢迎。
韩国“蛋形机器人老师”在韩国小学生的课堂里,出现了一个3.3英尺高、拥有“人脸”的可爱机器人。“她”在授课中能自如地在教室中“来回踱步”,并“张口”讲课。这个“蛋形老师”不仅长相讨人喜欢,而且拥有朗诵、跳舞等才艺。不仅孩子们喜欢,就连家长也喜欢和机器人老师交谈。
“福州造”的教育机器人它除了帮助老师朗诵课文、批改作业、课间巡视之外,通过功能强大的传感器还能灵敏地感知学生的生理反应,甚至还可以扮演“测谎高手”角色。一旦和“学生机”绑定,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媒体形容,今后,早读课带着同学们朗读的,可能会是一台萌萌的机器人。考场内监考的,也可能不再是老师,而是一台来回巡视的机器人,只要学生稍有舞弊的歪念,就能被机器人“感应”到……
有智能没智慧 有智商没情商
“机器人老师”在知识的识记、忍受高工作强度乃至一般的歌舞绘画技能等方面超过一般的老师完全是可以预见的。,“机器人老师”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诚如《信息时报》刊发的《推广“机器人老师”可为广大教师减压》一文所言尽管“机器人老师”有着显性的正功能,其隐性的负功能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教育需要尊重“异质思维”,同样的问题,学生会给出差异化、个性化的答案;“机器人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换言之,“机器人老师”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完全取代人。
即便“聪明”如AlphaGo,据设计工程师所言,它虽有着独立的学习能力,但所有的提高,其实只是数据总量的加大,而所谓的这种“学习”也只是一种超强的记忆力,这与人类真正的“学习”不可同日而语。而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也远非数学算法所能解释或取代。即使将世界所有的数据输入进去,依然无法产生人类多维度的思考能力。正如科学家所言,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
换言之,电脑毕竟是人脑的产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再强大也不可能超越人类思想的维度。而且,即便有朝一日机器人老师“聪明绝顶”,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方面达到“无所不能”的状态,也不可能真的取代老师。因为,老师除授业解惑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熏陶引领学生学会做人,而这恰恰是没有情感和思维的机器人的命门所在。
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习,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尽管机器人老师工作热情高,知识渊博,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且能不辞辛劳24小时在岗,加上其特殊身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却永远无法替代真正的人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