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领袖峰会上,为何说李彦宏才是真正赢家?

美女机器人 2020-03-02 08:59www.robotxin.com机器人女友

你觉得,深圳IT领袖峰会上,谁是真正的言论赢家?

你可能觉得是马云。他的演讲确实非常精彩。在这个关键场合,他不但借力回击了过去一段外界对阿里的种种质疑,还在后面话题上巧妙地刺了阿尔法狗一刀,用一个SO TM WHAT嘲讽了随后的人机大战风潮。他的批判确实让人感受到某种持续扭曲的商业理念。

你可能也看了直播,感受到经济学家朱民、马云、马化腾、郭为、沈向洋的言论。

但在现场,将整个演讲与随后的对话听下来,我觉得,马云的演讲太过笼统,情绪太多,没有给业界展示阿里集团在人工智能领域更高的愿景。话题上,更多“破而未立”。若要说言论视野与商业层面,李彦宏才是当天的赢家。

直奔主题吧。虽然李彦宏有时表达有些端着,但我要说,李彦宏当天比其他人更为明确地澄清了人工智能的价值,并做出了清晰的商业定位。

一、至少在本地市场,他应该是最早最明确地做出如是强调的人: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真正彻底挑战人的认知能力。

二、他再度给人工智能在ICT在商业演进做了明确的定位:互联网只是一道“开胃菜”,真正的“主菜”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互联网一部分,不是互联网第三个阶段,“它是堪比工业革命的一个新的技术革命”。

第一个话题,也是我持续思考的话题,至少有三年了。老实说,过去一段,业界关于这个话题,混乱不堪,有太多迷惑人的言论迷障急须破除。

我就不点名了。有一帮人整天杞人忧天,担心人工智能有朝一日会迎来奇点,智慧全面超越人类,人反过来成为机器的奴隶;另一帮人因为投资了一些人工智能的项目,开始不断鼓噪未来5年,现有的50%的人力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断渲染危机,试图驱动业界资源朝这一领域集结。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它们都是胡说八道。

记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说,人类对于脑神经的认知不到5%,对于整个大脑的认知还很弱小。马云这次说,人类对大脑的认知只有3%,超越人还早。李彦宏认同马云的观点,强调说,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大脑如何工作,即使到了强人工智能阶段,也永远无法达到人脑的水平。

我想补充的是,人工智能未来会在绝大部分生产与生活场景取代人力,但只要人工智能使用的语言还属于人类发明的计算机语言范畴,只要机器不能自我繁殖而只是物理性组装,也就是原子无法转化为比特,转化为人的肉身,它就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它仍是机器范畴,只是无限接近人类而已。

马化腾当天说,绝艺训练即便系统修改一点数据,之前的努力也必须重来,成本很高。

这不是否定人的创造,恰恰是尊重人本身。关于这个,我要引用帕斯卡尔《思想录》为人喜欢的一段:

“人只是一根芦苇,自然中最脆弱。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需要整个宇宙动用武力去碾碎他:一团蒸汽,一颗水滴就能杀死他。但是,当宇宙去碾碎他的时候,人会变得比杀死他的东西更高贵,因为他知道他死了。而宇宙比他强的地方,宇宙自己都完全不知。”

这是对人的价值的张扬。那些动辄就认为机器会彻底取代人的逻辑,不过是将人置于机器的层面。人若是机器,就凭我们这点几万年都年都可能没有多大革命性升级的躯体来说,遵循摩尔定律的机器,超越我们不过分分钟的事。事实上,机器许多方面超越我们。阿尔法狗只是一次震撼。

老实说,当李彦宏明确地说出那句话时,我内心非常兴奋。

关于这个话题,我继续补充两段。就是说,为什么过去一段会有如此多的迷雾?

那是因为,经历了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落地之后,传统经济形态与新经济、新科技之间处于分裂状态,并反映在人文世界。我们忽然看不到未来了。内心恐慌,开始寻求一种类上帝一般的存在。人工智能彻底、完全取代人,就跟过去多年过度拔高互联网以致出现互联网沙文主义倾向一样,已经将前者视为一种上帝。

过去我们依靠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驱动偌大的思考,如今科技走在了哲学家与思想家的前面。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企业家们承担起了澄清某些科技哲学课题的任务。虽然理论勉为其难,但实践与直觉同样有效。

所以,当李彦宏说出上面那段时,我内心非常兴奋。虽然过去也有人持续表达,应该说,他的观点,在这场合,有相当的理论勇气与阔清价值。

我觉得李彦宏拓展了业界对互联网的最新认知,以及人工智能具有的偌大视野。

单就“互联网”的概念来说,它确实早已祛魅。过去多年,在摩尔定律与梅特卡夫定律支撑下,它更多侧重链接,从人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商品等层面,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历史任务,确实荡涤了我们的认知,改变了一个辽阔的社会。而且这一进程仍在加深,理论上,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正在来临。

但是,在我们所经历的变迁中,无论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更多是表层。我一直觉得,截至目前,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触达的服务,只是“柿子专拣软的捏”,很多领域根本没有真正渗透。

一个自然表征是,这个周期,尤其是2016年,中国产业界突然涌动起两股潮流,持续发生博弈。有人说是发展与改革两条路线的斗争,有人说是传统阵营与新经济的博弈。在我看来,这是互联网落地中国、局部改变中国20多年之后,到达一个瓶颈期、失去驱动力的症候。在更新的技术革命爆发之前,它与传统阵营之间,开始互相不适应,它们都无法渗透产业改革的深水区。尤其是后者,开始将许多不利面归结于互联网与互联网企业。

要我来说,这才是马云与阿里真正面临的挑战。当马云提出“五新”战略后,再度引发争议,这背后的成因,就更明显了。除了思想与价值观层面,中国产业界甚至整个社会确实正在期待一场内涵更新、外延更大的技术革命。它是一种新的驱动力量。

这就要回到会到李彦宏上述描述层面。我个人觉得,他准确地表达出了这种现状,并给出了答案。

再贴一次,那就是:互联网只是人工智能的开胃菜,人工智能是一场更大的新技术革命。应该说,李彦宏拓展了我们对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理解,具有更大的视野。

当然,这里面一定也有李彦宏与百度的自喻。

首先,也是表层,李彦宏应该是借此反映了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理念领先价值。

百度应该是中国甚至全球最早将人工智能明确树为未来愿景的企业。同期,其他企业应该也有布局,有的局部甚至比百度还早,但若从明确的战略确立维度来说,百度应该领先一步。

这与李彦宏多年前的经历有关。人工智能概念诞生很早,1950年“图灵测试”就开启了现代人工智能征程;1956年夏,MIT一群科学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90年代,李彦宏在美留学,接触到人工智能课程,很喜欢。但学完很失望。当时根本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应用,教授劝他不要在这领域走,会找不到工作。

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首次能证明,比过去所有算法如图像识别等更有效。李彦宏觉得机会快来了。

“从百度的基因来说,我们从一开始成立到现在,最主要是做搜索,搜索本质上就是机器在试图理解人想要的东西,我们一开始就在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的方法,来试图理解人的意图。”李彦宏前日说。

他讲了一个直接明确涉入人工智能的故事。2012年,他跟当时人在微软的陆奇聊天,后者说现在深度学习技术快要进入实用阶段了。李彦宏回来问百度工程师有无深度学习方法,负责图像搜索的人说已经用上,效果不错。李彦宏判断这是未来趋势,不仅对图像搜索有用,对其他领域也非常有用。因为,20多年来的中国互联网,已沉淀下数据资源,还有过去昂贵的计算资源,现在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强大,产业基础已经形成。

2013年1月,百度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李彦宏说,这可能是全球第一个用“深度学习”来命名的research lab。

不过前日他也公开自嘲,这事上自己食言了。2013年以前,他曾不断对外讲,百度是商业公司,不该成立研究院,搞纯研究,产品进入市场,应跟产品、业务部门紧紧结合。但“深度学习”热潮改变了他的思维。正是从那时起,百度开始大规模投入,吸引人才,推进算法。直到2014年吴恩达加入,成为业界大事。只是那周期百度处于向移动端快速迁移中,许多方面变化剧烈推进,外界似乎并没觉察到它的野心。后来百度也经历了多轮组织调整。

这并未影响李彦宏对人工智能的倾注。

我参加了2015年、2016年百度联盟大会。清楚记得,2015年联盟峰会上,他在演讲中留下一个“包袱”:就是说,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热潮过后,什么是驱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幕”?

2016年百度联盟峰会上,他直接给出答案,就是人工智能,并强调它就是百度未来10年甚至更久远的战略愿景。

这也是我所关注的海内外互联网企业里,第一个明确地将人工智能树立为公司战略的案例。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战略隐含的勇气。过去两年,行业概念丛生,、、、O2O种种,让人眼花缭乱。李彦宏选定人工智能,一定有他比较深的脉络,包括对互联网业的价值重估。

我过去也模煳地认为大数据或云计算就是未来愿景。但现在我必须说,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生产资料、新,一种核心的竞争要素,但没有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它就是垃圾;而云计算侧重的是分析与架构,一种全新的机构与服务模式,但是云计算也只是整个人工智能的构成模块。

至于物联网,它更像是过往互联网的升级,从过去人人、人物、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链接,过渡到万物互联,同样没有揭示出连接之后的用意。

有必要再度贴上李彦宏去年联盟大会上的一段演讲内容。

“我们讲互联网、物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但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能力,物联网也好,互联网也好,对于制造业——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是不会有本质性影响的。但是有了人工智能,它对于制造业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原来大家觉得一个死的东西,将来就变活了,它就会具有人类的智能。”他说。

这次,他强调,人工智能是一个大产业,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20年到50年都是快速发展周期。

他进一步表示,人工智能虽然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它会逐步逼近,“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去颠覆掉”。

他举了人脸识别应用。未来到机场,可以大摇大摆过去,登机不需要一道一道检查。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用户画像等,同样如此。未来,人工智能将帮助人们理解人的自然语言,人机对话、人与物的对话,都会成为自然语言的对话,这是未来几十年可能代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方向”。

那么,百度是否能够驾驭这一未来?

有必要提及这次会议上马化腾的话。当主持人吴鹰赞扬腾讯围棋人工智能获得世界冠军时,他说:“其实Robin人工智能走得更前,对腾讯来说我们还是落后不少,去年刚开始才成立了这个团队。”

我是不太相信,这种重大场合,他是刻意谦虚,抬高百度。他也没有必要。我相信百度的技术积淀已有相当的实力。

今年年初,在三亚,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主任林元庆系统讲述了百度人工智能的层次与体系。

层次上,它主要包括底层的机器学习平台(paddlepaddle深度学习平台、开源+GPU/FPGA云计算、大数据);中层人工智能基础技术(语音识别、视觉、自然语言等);上层的人工智能应用(度秘、图片搜索、人脸闸机等)。2016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称百度在“全球最智能的50家公司”中排第二;2016年10月,《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球人工智能四强为百度、谷歌、微软、Facebook。

过去3年,我们看到百度汇聚了许多海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当吴恩达出走引起争议时,很多人应该没有体会到百度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高地。吴恩达应该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接下来,百度会有许多落地的商业化案例。

不过,即便如此,我并不觉得,百度能靠一己之力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人工智能生态。

我仍比较信服张亚勤之前的观点。他说,人工智能是一种交叉科学,诸如物理、数学、生理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都会容纳在内。加上它的实现必须有数据、ICT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应用场景支撑。

李彦宏当天强调,“这种时代大潮下,显然不是一个公司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来的”。百度进入这个领域,能提供平台服务,给那些没有太多计算资源、缺乏长远研发能力的机构支撑,让它们做擅长的,因为,“它们对于很多垂直领域可能比我们的了解更加深刻,让他们去做的话,会推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我确实认同这一开放平台之路,也能体会到最近一年百度的动向:它正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从去哪儿到最新的游戏等,看得出它正全力聚焦于人工智能主业。

这种新的动向也让我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过一年多,外界不断争议,百度应该被剔除在BAT之外。因为无论市值、营收还是利润,百度都已难与腾讯、阿里竞争。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陈旧的逻辑,还停留在规模化的幻影里。去年我写过一篇《百度是时候跳出BAT这个词汇了》,其实就表明,BAT虽然诞生于中国土壤,但经过多年之后,这个词汇代表的互联网概念,已经板结化,无法真正代表中国未来的新的动向,而百度有必要淡化纯粹的规模诉求,全力聚焦于人工智能,同样能够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产业高地。

从这个层面,再来看李彦宏的“互联网只是人工智能的开胃菜”,也许就能体会到他的强烈意志了。当我们还在争论什么BAT概念的时候,李彦宏跟他创立的百度真有可能最先跳脱概念,成为未来10年乃至更久的全球技术革命的先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