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蒋新松,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在多种机器人研究、开发、工程及产业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建立了机器人学研究及机器人技术工程化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1984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提出智能机器人应用于海洋
1977年,蒋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
1979年,蒋新松提出把“在海洋中应用”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并把“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最初的攻坚目标。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闯出适合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CIMS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
蒋新松对“863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他重视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照搬,与众多从事“863计划”研究发展的专家一道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公司发展成知名高科技企业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蒋新松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龙一号”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水器、旋翼无人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新松公司”——这个以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蒋新松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为祖国和科学献身。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