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标准化: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推动的标准化进程并非易事。例如,拿无线连接来说,现在已有大量开发完善且经过时间验证的无线标准。蓝牙、Wi-Fi、ZigBee、蜂窝通信(CDMA、GSM、LTE等)以及数字增强无线通信( DECT )均已应用于设
计中。
标准—太多还是太少?
通信协议的情况也是如此。TCP/IP、MQTT、HTTP、CoAP及众多其他协议都在争夺设备与云之间信息和数据通信的主导地位。甚至在物体的数据分析方面,也有SQL和Hadoop两种数据库选项。
所以说,现在已有大量可用的标准。,这并没能阻止业界继续尝试创建新的标准来处理问题。例如,Weightless就是一种新创建的无线标准。 Allseen Alliance和Open Home Gateay Forum等行业组织也竞相提出建立各自领域的行业标准。
,官方标准机构也纷纷参与其中。欧盟提出了其架构参考模型(IoTA reference model);国际电信联盟(ITU)及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组织也有可能加入标准议程中。
很可能需要一套全新的标准。毕竟,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具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和设计挑战,这些可能都是现有标准无法解决的。抑或,建立新标准的努力与其说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种通过率先了解和利用新标准来取得商业优势的手段。
标准—太多还是太少?
但也有可能是一种情况, 即已经建立了足够多的标准,而现在需要确定的是应当遵循哪套标准。同样可能的是,针对的不同使用情况,将会使用一套不同的标准,例如,工业机械等应用采用一套标准,而远程医疗采用另一套。毕竟,如果不同类型的应用之间不存在数据分享的需求,也就没有理由要求它们采用同一套标准。
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对于不同应用,某种方案可能在技术上比其他方案更具优势,但从经济角度而言,各个组织都想推广自身建立的标准。,在哪些方面需要实现标准化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也大相径庭。
评论
,你对标准有何看法? 你是否认为我们已拥有足够多的标准并应从中挑选一套,还是说我们需要重新创建新的标准?这些问题,就交给时间和实践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