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机器人建房子 博士党员投身智能建造
季瑞南: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先锋
在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璀璨科创之光下,季瑞南博士是一位真正的行动派。他致力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工作,用科技创新驱动建筑业的进步。
这位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现在担任着博智林机器人与智能产品研究院四分院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发出多款建筑机器人,其中包括室内喷涂机器人、墙纸铺贴机器人等,并荣获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季瑞南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机器人建房子”的时代已经到来。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凤桐花园,是住建部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也是季瑞南和他的团队展示实力的舞台。在这里,大量工序由建筑机器人完成,其中室内喷涂机器人是最受瞩目的明星产品之一。这款机器人可以实现长时间连续作业,喷涂效率比人工提高2-4倍,同时还能减少油漆粉尘对人体的伤害。它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健康。
季瑞南回忆起研发这款机器人的历程,感慨万千。从立项到样机面世,再到不断迭代升级,每一代机器人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如今,这款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多个智能建造施工项目,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季瑞南看来,建筑机器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他的团队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解决传统行业的痛点,还能让从事危重劳动的农民工转型成为智能建造产业技师。博智林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土木工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身为党员,季瑞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冲在研发工作一线。他合理规划研发工作,带领团队快速推进研发工作进度。他说:“党员精神是一种执着精神。一旦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就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在季瑞南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博智林公司在建筑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公司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超3300项,获授权1381项,形成了一系列建筑机器人产品线。这些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改善了施工现场的环境,为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梦想的筑造者:季瑞南引领机器人建造新时代
季瑞南深信,“术业有专攻”,每一位工匠都应对自己的领域怀有深深的敬畏与专注。在研发初期,他带领团队深入工地,跟随师傅学习操作,努力成为传统建筑工艺的专家。他明白,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工艺,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机器人,将世代相传的秘诀转化为数据和公式,实现真正的批量复制。面对团队成员,他常常强调:“市场是有时效性的,我们必须迅速行动,不能等待。”
尽管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季瑞南在挑战中不断成长。他意识到,学校中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的产品开发大相径庭。在校园里,精度和功能是衡量成果的标准,但在现实中,成本和性价比同样关键。材料的选择、零部件的精确计算都是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他对团队的要求极高:“每一毫米的误差都不能忽视。”
如今,季瑞南距离他的“机器人建房子”的梦想越来越近。在博智林的机器人展馆中,展示着这群年轻博士的热情与决心。机器人产品在经过严格的工地测试后不断迭代完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走进建筑工地的人们都知道,那里的环境复杂多变,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智慧地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季瑞南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追求效率、质量、安全、环保和成本的平衡。他们面临的挑战堪比攀登珠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器人施工对场地的要求极高。季瑞南解释说,大规模、多重量的施工需要精细的流水管理和工序排布。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与不同的建筑机器人和施工环节相匹配,整合系统完成整栋楼的施工任务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在博智林的凤桐花园项目智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并远程下达任务。这一智慧工地的管理系统确保了机器人集群的高效协作。
季瑞南认为,博智林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多元化测试场景的依托,庞大的机器人生态系统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他坚信从“中国建造”走向“中国智造”是中国建筑业的大势所趋。他梦想着机器人能在工地上全面实现智能化施工作业,为建筑工业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采写:南都记者王艳玲 摄影:南都记者林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