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全国首例AI 声音侵权案
在IT之家报道的北京互联网法院最新动态中,一场关于人工智能(AI)声音侵权的案子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于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案件的起因是一位名叫殷某某的职业配音师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被用于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上出售。殷某某对此深感不满,遂以声音权被侵犯为由,将“魔音工坊”的运营主体及相关合作公司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据庭审现场报道,合议庭组织各方当事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原告殷某某指出,其声音被未经授权用于多个App并广泛传播,其中包括抖音等社交平台。声音作品的来源直指被告北京小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魔音工坊”App。
案件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复杂链条: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殷某某录制的音频交给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对其进行AI化处理,并授权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信诺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出售。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殷某某的授权。
五被告在庭审中均否认侵权。北京小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声称其声音产品有合法来源,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则称其使用的声音来源于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提出与原告有合作并约定作品著作权归属。而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信诺时代科技发展则辩称其只是平台运营商和经销商,不构成侵权。
值得注意的是,原告在最后陈述中强调,此案是基于人格权侵权,而非单纯的著作权侵权。原告认为,被告不能因为拥有关于著作权的授权而当然地推定拥有原告的人格权授权。
这起案件的审理结果将对未来AI技术的使用边界以及个人声音权的保护产生深远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