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把根扎牢才能遍地开花
人工智能(AI)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脸识别、刷脸支付,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人群红外测温、机器辅助诊疗,以及无人驾驶车辆,AI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林佳亮所言,如果说几年前的人工智能带来了“令人惊诧的变革和冲击”,那么近两年其应用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人工智能被置于首位,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作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备受关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表示,AI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在深刻重构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持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将加速发展。
AI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数据、算法和算力展开。近年来,AI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整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达摩院城市大脑实验室负责人华先胜表示,我们正处在AI发展的第三次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可以细分为3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在这个阶段,AI技术在智慧城市、互联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工业、医疗健康等领域仍有许多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人工智能科技产出已经显著,这得益于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中科闻歌首席执行官罗引表示,我国在自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可解释性方法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性成果。我国高度重视AI发展,应用场景丰富,数据充足,这些都是我国发展AI的优势。
在AI发展的软硬件基础的不足也需要引起重视。为了充分释放AI的潜能,我们需要大力夯实软硬件基础。只有在基础设施完备的情况下,AI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各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需我们不断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推动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深度对标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生态中,我国开源人工智能框架软件生态尚待完善。相较于广泛使用的美国TensorFlow、Pytorch和Caffe等软件,我国软件的国际影响力较弱,开源社区活跃度不足,且存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缺失的问题。对此,罗引指出,我国已有寒武纪、华为等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有望取得显著进展。
闫怀志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先进算法方面有待加强,软硬件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尽管AI产业的潜能正在不断释放,对行业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在国际竞争中谋求优势仍面临诸多挑战。产业AI化是未来的重要机遇,但实现这一过程需要产业生态力量的支持。
浪潮信息副总裁张东认为,AI产业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多挑战,但同时他看到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金融、通信、制造业、城市治理等领域都在积极探索AI技术与行业应用场景的结合。
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闫怀志指出,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AI人才基数,但领军和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为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和聚集全球人才显得尤为重要。MacroPolo智库的研究显示,顶级人工智能研究人才中,大部分都在美国工作,而中国仅占一小部分。
罗引建议,为了提高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力,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多领域融合将助推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
根据IDC和浪潮联合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正在不断渗透各行业特定场景,互联网、金融、电信等行业是AI算力投入和渗透度最高的领域。未来,AI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愈发激烈。我国将重点发展“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全面参与国际AI领域的竞争和合作。构建AI高性能计算算力基础,打造自主可控的AI产业软硬件协同能力,推动AI开源开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期目标。
无人驾驶技术是未来期待的一大亮点,它将感知智能和决策智能融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预计在未来,“新基建”将赋能各行业,AI技术将更多地运用到工业和农业方面,为生产制造、家装等提供工具,为虚拟制造、智能驾驶等提供丰富的场景和及时的互动平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