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如何同步转型 三问无人工厂

服务机器人 2025-01-24 11:27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中国制造2025》近期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其中,“无人工厂”只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无人工厂”如何重塑生产模式?机器如何从“制造”跨越到“智造”时代?机器与人的关系将走向何方?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工厂“无人”,效率更高吗?

在雷柏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手臂在半空中舞动,完成一项项精密工序。对比过去人工操作,机器人的速度惊人。雷柏副总经理邓邱伟告诉记者,机器人一秒钟能完成的工序,人工可能需要几分钟,而且精度大大超过人工。在海信黄岛基地的彩电生产车间,智能配送小车替代了长距离的人工配送,工业机器人轻巧地完成液晶面板的卡合工序,精度高达0.02毫米。自动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而工人数量却减少了。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步走向“智能生产”的道路。智能化制造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从“制造”到“智造”,如何蜕变?

雷柏公司自2007年开始研发自动化生产线,逐步从简单工序的自动化发展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公司不仅自主设计智能生产线,还为其他制造类企业提供机器人生产线方案。随着自动化设备成本的下降,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许多家电企业也开始加快自动化投入和改造。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新增数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表示,“机器换人”和工厂智能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智能制造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和研发。

“无人工厂”,工人何去何从?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广,是否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大量减少?实际上,智能制造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人力。在许多工序中,机器人还需要人类的监控和维护。智能制造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维护等。未来的工厂将是人机协同的场所,工人需要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提升技能,与机器人共同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

《中国制造2025》引领我国制造业走向智能化、高端化,机器与人的关系将走向和谐共生,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表示,“机器换人”策略的实施,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紧张的状况,特别是在春节前后“用工荒”的高峰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变革显著降低了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尤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业内专家指出,智能制造的推广使得危险、环境恶劣以及简单重复的岗位上的工人数量逐渐减少。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却大幅提升。比如,智能制造系统的维护人员、巡视人员、管理人员的需求显著增加,而具备智能制造知识和技能的工人的需求更是大幅增长。

尽管现在的“无人工厂”看似是全新的科技产物,但实际上并非完全无人操作。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生产环节仍然需要人机协同完成。例如,在雷柏公司的生产线中,机器装配完毕后的检测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每个生产线还需要经验丰富的组长,他们负责操控和维护机器人,并能迅速应对生产线上的突发状况。

邓邱伟强调,“机器换人”并非简单的替代问题,而是追求人与机器之间的和谐互动与平衡。雷柏公司的员工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原来以一线产业工人为主转变为现在中间技术工人逐渐增多的倒梯形结构。

李东表示,实施智能制造后,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根本性改变。随着从事加工制造生产环节的人员减少,劳动力逐渐从加工制造业转向生产服务业,这无疑将加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针对这一情况,闻效仪提出,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既能促进产业工人的顺利转型,又能推动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迈向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制造业时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