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18款机器人投入商用
在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中,一抹粉红与灰白交织的风景线引人注目。一群特殊的“建筑工”——粉红色喷漆机器人和铺砖机器人,在百来平米的房间内穿梭作业,宛如现代建筑中的精灵。它们,正是碧桂园集团在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有力证明。
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虽然创造了众多世界第一,但在数字化、自动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出了加快研发智能建造产品技术的提案,呼吁推动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他眼中,机器人的力量正在积蓄,未来发展潜力令人期待。
碧桂园,从地产巨头逐渐转型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以地产、机器人、现代农业三大核心业务为引领,探索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其旗下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更是为这一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近,博智林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首批9款43台建筑机器人已顺利完成实战交付,并且已有近50款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进入研发阶段,其中18款已投入商业化应用。
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聚焦于建筑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其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了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将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博智林实现了从研发到批量化商用的全周期闭环,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
在凤桐花园项目现场,我们看到了机器人在工地上的身影。清洁机器人、天花打磨机器人、内墙打磨机器人等正忙碌地工作。与传统工地相比,凤桐花园智慧工地更加干净、安全。配备吸收粉尘功能的机器人减少了灰尘的飞扬,使工地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地坪研磨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也在工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器人在工地上的出色表现离不开其背后的“大脑”——数字化应用系统。博智林以BIM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成熟的BIM系统应用,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建筑机器人的高效调配和实时监控。在项目的智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呈现项目的细节和机器人的实时状态,并能够远程下发工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教授对碧桂园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碧桂园在短短三年内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和人才,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的前列。博智林在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算法方面的研发也是成果显著。由于建筑机器人作业环境恶劣、场景差异大、施工面复杂多变,对核心零部件和算法的要求与工业机器人有很大差异。博智林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为建筑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图注:特种机器人柔性装配线区域,描绘了一幅前沿科技的景象)
博智林针对建筑机器人的五大核心系统——伺服、传感器、导航、视觉、软件,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自主研发。他们的研发成果中,基于模糊自适应的运动控制算法、智能视觉传感器、机器人集群的作业规划与调度系统以及建筑机器人作业仿真系统,都在全球建筑机器人领域中开创了新的篇章。
中国,作为建筑的大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其建筑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占据了约26%的GDP份额。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其签订合同额不断增长,新签合同额在2020年达到了惊人的325174亿元,同比增长了高达12.4%。
与这一巨大的市场容量相比,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却相对较低。智能建造的起步尚显稚嫩,缺乏相关的经验借鉴,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施工、设计和验收等标准体系也还不够完善。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传统依赖丰富廉价劳动力的模式已无法持续,因此建筑业急需找到新的突破点,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中,制造业被多次强调。规划明确指出,应把发展经济的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这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数字化发展。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机器人完成各种繁重和危险的施工工序,如砌砖、砌墙和刷漆等作业。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如今已经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正如杨国强所畅想的那样,“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未来或许并不遥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这一天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