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下一个亿万级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应用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创业的新焦点。特别是在硬件智能化领域,汽车恰好位于这一变革的中心交汇点,成为移动互联网争夺下一个风口的关键。汽车拥有的巨大空间以及丰富的改造可能性,赋予了其智能化无限的想象空间。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汽车智能领域,诸如特斯拉、苹果和Google等科技巨头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布局行动。其中,HUD(平视显示系统)成为了众多科技巨头关注的焦点。HUD最早被应用于航空器上,飞行员无需低头即可获取所需资讯,这一技术逐渐在汽车领域得到应用。HUD系统不仅可以缓解驾驶者的视觉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更能让驾驶者专注于路况,减少事故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汽车行业的进步,HUD技术如今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的Navdy和俄罗斯的Hudway是最典型的两家HUD创业公司。Navdy通过与汽车OBD系统的连接,将行驶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并通过手势和语音实现操控。而Hudway则能将iPhone或iPad变成HUD显示仪,展示路线图、车速等信息。Navdy的融资情况也显示了HUD领域的火热程度,其已经完成了多轮高额融资,投资者包括知名机构和个人。
在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伪需求的存在。目前全球有大量的车辆尚未联网,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增量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这无疑为车联网和物联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HUD也因此成为创业的热点领域。但在追求高科技的我们也需要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HUD产品应该简洁便捷,避免过度堆砌信息,以免干扰驾驶者的思维和操作。交互方式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触摸屏、手势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交互方式都有其优点,但在驾驶过程中可能会增加潜在风险。我们需要选择一种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保证驾驶安全性的交互方式。
对于HUD产品来说,真正的智能化改造应该是以解决用户实质性问题为出发点。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功能可能并不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需要深入调研用户需求,避免过度追求伪需求或误区。在Car+创始人程瀚看来,目前国内的产品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误区或伪需求。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真正的用户需求和市场潜力,以推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持续发展。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不断追求创新以满足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在驾驶过程中,Google Now和Siri的使用效率极高,但存在失效的可能。测试表明,这两个智能助手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有效响应驾驶者的需求,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这种概率已经对用户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于驾驶者来说,这种交互方式虽有时存在风险,但依然受到广泛欢迎。特别是在驾驶汽车时,按钮和旋钮的交互方式依然是最基础和广泛使用的交互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控制单一,没有脱离用户原有的操作习惯,学习成本低且精确度高。其局限性在于可操作的方式比较有限。尽管如此,行业专家如程瀚认为,交互方式不必刻意追求创新,而是在用户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以Car+为例,它通过先进的投射技术将信息呈现在驾驶者视线前方,实现了与外界环境和系统信息的自然融合。这种设计不仅让驾驶者无需切换视线就能获取所有行车和导航信息,还解决了驾驶时使用手机的问题。在安全方面,Car+甚至支持读取智能手机通知、接入来电并通过语音操控回复短信等功能。最新的设计中还加入了疲劳提醒和道路信息识别功能,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针对驾驶中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的问题,系统通过一系列信息筛选和显示时间的机制来降低潜在风险。例如,在车辆行驶速度较快时,系统会自动屏蔽微信和短信信息,以确保驾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路况上。车联网是下一个风口,其潜力巨大。虽然物联网和车联网的概念在国内已经被炒作了十多年,但一直没有真正爆发。要想普及车联网,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汽车厂商、、科技公司等。车联网作为一个跨界混搭的领域,需要更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随着技术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车联网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车联网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据预测,未来五年内车联网产业的产值将有望超过一千亿元。一些新兴经济和模式也对汽车市场产生了影响,加剧了汽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全球车联网市场也将以每年约25%的复合增速增长。未来几年内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新车销售量将是目前的七倍之多。这一趋势将给硬件提供商、信息和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上的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车联网生态最终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