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从蓝海竞向红海 行业问题是绕不去的坎
《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点燃了全中国的机器人行业热情。这一政策春风,似乎没有止境,工信部正积极筹备制定机器人产业的“十三五”规划,预计最快将在今年10月底完成。一系列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重点制造领域将大力推广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不仅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的重要载体,这些理念都源于《中国制造2025》的深远谋划。面对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工业发展面临挑战,有人担忧中国会失去“世界工厂”地位。尤其在招工难、用工贵的双重压力下,中部地区也渴望工业的崛起。
回顾历史,2000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了中部崛起的理念,机博会应运而生。经过十五届的历练,机博会已经成为国内外机电制造业内具有强烈反响的盛会,被誉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第一展”。
即将到来的2015年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将是工业自动化行业的盛大聚会,集工业自动化全面解决方案、生产及过程自动化、电气系统、工业IT与制造业信息化、微系统技术、机器人应用为一体。机器人作为重要的一环,将在这场自动化盛宴中占据核心地位。
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选择,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迅猛前进。在这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虽然看似火热,但国产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挑战却十分严峻。创新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高端市场失守、低端市场重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行业本身,表现为“散、乱、杂、弱”四大现象。
“散”象严重,企业和研发机构众多,但缺乏沟通,各自为战,导致资源浪费和核心技术缺失。“乱”象表现在产品战略乱、产业规划乱和部分地区行政干预过多。面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市场乱象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杂”象主要体现在软件标准、通讯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杂乱无章,给消费者选用机器人产品带来困扰。“弱”则体现在国产机器人的整体竞争力不强,除了少数企业能在个别领域与国际竞争外,大部分企业都在为国外品牌打工。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机器人产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统一的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成果转化率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只有这样,中国机器人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新篇章: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的崛起
随着国家发改委的决策,全国范围内将建立三个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这一重大举措,如同春风拂面,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工作建设和产品质量注入强大活力。它将大大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发展,使其走向快速、健康、有序的繁荣时代。
尽管国产机器人在资质、品牌、资金链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在与外来机器人品牌的竞争中,它们仍然展现出一些明显的弱点。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起步相对较晚,面对已经在市场中布局多年的外国机器人公司,它们面临着品牌优势上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得许多企业在采购机器人时,即便国产机器人性价比再高,也往往会被忽略。这使得国产机器人在展示自身产品的机会上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抢占中国市场。
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资质也相对较弱。很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国内机器人厂家,成立时间短,工程师数量有限。在客户筛选机器人服务提供商时,这些企业往往因为资质不足而被拒之门外。机器人作为一个高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巨大,若企业在前期资金储备不足,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与国产机器人企业不同,国外机器人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常常以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整体竞争力为依托,宛如“航母战斗群”一般。这四大痛点,无疑是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突围的方向。若国产机器人能够克服这些行业难题,便有望与外来品牌一决高下,争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反之,若无法突破这些瓶颈,国产机器人产业可能会陷入内斗的恶性循环,不断挤压本就有限利润空间,将原本应是“蓝海”的机器人市场变成“红海”。
此时此刻,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内企业齐心协力,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第16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在这里,业界人士可以一睹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企业间也能借此机会交流心得、取长补短。让我们共同打造中国机器人产业大而强的全新局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让中国机器人市场成为国际高端机器人制造的新引擎。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携手共创机器人产业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