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潮流下 机器人和人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服务机器人 2025-01-16 10:17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其审议修改之路已经启动。《规划》在引领服务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上取得重大突破。业界人士表示,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十三五”期间,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前不久,举世瞩目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次大会的主论坛上,来自全球的顶尖专家及学者围绕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国际机器人联盟主席ArturoBaronceli及其他重量级嘉宾,通过主旨演讲等形式,共同展望全球机器人的未来。作为大会的一大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分享了关于中国机器人需求及发展现状的见解。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3年,短短的十三年间,中国机器人的进口数量增长了百万台,这一迅猛的增长趋势反映出中国对机器人的迫切需求。

王天然强调,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离不开机器人的支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及短缺问题的加剧,机器人成为制造业的得力助手。虽然中国制造业产值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质量、效益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为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灵活多变的机器人设备将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机器人的应用分布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从地域上看,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步向其他区域扩展。从应用领域来说,机器人首先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服务机器人的需求迅速增长。

王天然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科研、救灾、反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提出了一些挑战,但中国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市场上涌现出许多机器人公司,它们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中国机器人在数量及产值上有所增长,但在市场份额上仍占比较小。应用领域虽然有所拓展,但在技术层面仍有许多提升空间。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发展的新挑战与机遇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与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纷纷为这一领域的进步提供助力,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成立更是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机器人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

在这个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水平,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大创新力度,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新的需求将催生新的技术,引领机器人产业的革新方向。

王天然指出,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已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智能制造对机器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生产线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方面。如今,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用户对个性化制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生产任务,迅速进入新的生产当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器人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此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也给机器人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如今,机器人不再仅仅是与机器和控制系统相联系,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如何将这些系统迅速连接在一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机器人将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工具,而是与人共融的伙伴。王天然强调,智能制造要求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尽管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等高精度生产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在装配和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机器人的应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混合自动化”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它要求机器人能够与人在同一自然空间内工作、紧密协调、自主提升技能、自然交互并保证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需要将人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密度、力量、重复性、作业时间以及环境耐受力完美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可能涉及生物电信号的解析、生物反馈控制人机协调和本体结构设计等领域,甚至在更远的未来,我们可能实现分子尺度上的人与机器人共融。

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必将助力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满足民生需求。而与人共融的下一代机器人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紧密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抓住机遇,为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通俗易懂 机器人行走的机械原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