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本土智能传感器成助推新势力
随着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有效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工业制造方式逐渐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个时代变革之际,一场工业自动化的转型成为了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数量正在迅猛增长,去年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台,较之前的历史纪录增长了高达百分之二十二以上,“机器换人”的趋势愈发明显。
尽管近年来疫情反复给工业自动化带来了诸多挑战,但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仍然持续旺盛。未来的世界工厂越南以及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力市场的劳动人口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正迫使制造业和仓储物流企业寻求自动化升级的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其制造业和仓储场景对自动化物流的需求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步伐。
工信部郭守刚副司长在近期的活动中指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事实上,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连续八年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据IFR预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扩大,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突破数十亿美元大关。
随着全球通货膨胀的加剧,工业机器人市场也迎来了一波涨价潮。从原材料到劳动力成本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攀升,推动工业机器人价格的整体上升。尽管如此,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本土品牌实力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智能传感器领域,国产化步伐加快,显著提升了工业机器人的综合竞争力。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不仅解决了供应链安全问题,还显著降低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并缩短了拿货周期。随着政策支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正在加速落地并延伸到更多领域。智能传感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国产化进程更是对整个工业自动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智能传感器在物流领域的机器人中应用尤为广泛,它们通过感知空间、方向、距离等信息为机器人提供导航和障碍物识别的能力。国产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和竞争力。在全球工业自动化的浪潮中,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崛起,向着更加自主可控的方向发展。随着激光SLAM与VSLAM技术的持续精进和资本的持续注入,自主导航AMR领域自2014年起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斯坦德机器人、海康机器人、极智嘉、灵动科技等众多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满足了标准化、信息化、柔性化和多元化的生产需求。
在过去,AMR所用的智能传感器及核心零部件大多依赖外资品牌采购。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高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0%。随着国产智能传感器企业的崛起和技术革新,这一局面得以改观。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满足从消费级到商用级、工业级等更高级别的应用需求。这不仅促进了AMR的综合成本下降和商业化推广,还大大提升了市场普及率,满足了跨行业、跨场景的定制化感知和柔性扩展的需求。
以EAI科技为例,这家公司在消费级激光雷达领域已经保持领先地位。最近,其武汉研究所研发的工业级激光雷达TIA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款ToF激光雷达能以40KHz的频率保持高速测距,重复精度高,一致性好。而且,它还能以最高30Hz的可配置扫描频率进行300°水平扫描,视野广阔。其防尘防水达到IP67级,适应多种应用场景,可广泛应用于AMR、仓储搬运机器人、无人叉车等工业自动化领域。
在工业机器人定位导航技术方面,传统如电磁导航、磁带导航等需要环境改造方能运行,而新兴的激光SLAM等技术方案则无需改造,更加灵活高效,且具备高精度与高稳定性。这也进一步推动了AMR等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目前,智能传感器在AMR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未来发展趋势十分看好。众多光伏硅片电池生产厂家已经开始采用激光SLAM导航的AMR。而综合导航精度、投入成本、灵活性及应用场景等因素,未来传统磁条导航和二维码导航虽然仍有广泛应用,但导航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主流。
当前市场常见的搭配方式为激光SLAM与视觉SLAM的结合,以及二维码导航与激光SLAM的混搭。这种结合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物流机器人的精度。在工信部的相关报告中,无论是柔性生产制造、厂区智能物流还是无人智能巡检,都与智能传感器息息相关。智能传感器的应用满足了人机协同和柔性物流的需求。
在“工业4.0”的浪潮下,“机器换人”是大多数机械制造业工厂的选择。要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性价比优势外,掌握智能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自主可控,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以上信息综合自36氪出海、头豹研究院、2021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产业发展蓝皮书以及果壳硬科技等权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