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 服务机器人走近你我

服务机器人 2025-01-06 19:15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新时代下的厨房革命】炒菜机器人遭遇的挑战与未来的希望

在繁忙的生活中,炒菜机器人似乎是最接近服务机器人的产品,为那些劳累一天、不想动弹的年轻父母、奔波在外的青年以及宅家又想品尝美食的打工人带来了便利的憧憬。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差距,跟风购买炒菜机器人的消费者们,很多都对其表现感到失望。他们忽略了炒菜机器人目前只能机械翻炒的事实,而真正的厨艺精髓——择菜、洗菜、切菜、调味、装盘、刷锅等,仍需人工完成。

我们不能否认,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的需求潜力巨大。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服务机器人?它们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何时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除了视觉和听觉技术,还有哪些技术的突破和进展让它们有了走进家庭的可能?它们又面临哪些挑战需要克服?

对于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服务机器人,需要更深入的互动。从正在充电的扫地机器人,到疫情期间的无接触式服务机器人,如消毒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再到北京冬奥会场馆内的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机器人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

机器人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汉指出,服务机器人对技术突破的要求非常高,包括情感交流、陪护等人机交互类服务机器人。目前的服务机器人更像是一个电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伙伴。对此,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服务机器人要服务于人,必须能跟人互动。”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服务机器人的自主能力至关重要。

关于炒菜机器人,很多消费者的体验并不理想。知乎用户楚天吐槽说,炒菜机器人与厨艺基本无关。武汉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厨男尚一刀也指出,炒菜机器人的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做饭的痛点问题。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新兴技术,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为炒菜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炒菜机器人或许能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用户对炒菜机器人失望的背后,对于真正的服务机器人,他们期望看到更多的“人性化”特征。在清华大学教授徐迎庆的眼中,服务机器人应该拥有基本的五感——看、听、嗅、尝、触。这意味着它们应该能够观察、倾听、触摸、帮助和扶持,甚至拥有嗅觉能力,能够感知气味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以在成都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例,何女士一家在红杏酒家享用美食时,送菜的是机器人。当机器人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大厅,将麻婆豆腐稳稳地送到食客面前时,它所依赖的就是视觉功能。尽管机器人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但在嗅觉和触觉方面仍然有待探索。尽管如此,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为盲人设计的计算机已经展示了触觉技术的潜力,该设备能够显示高精度的触感盲文和触觉图像。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指出,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说,进入家庭并发挥真正作用的关键在于五感的进一步提升。在家庭服务这一复杂且非结构化的场景中,服务机器人需要执行更复杂的操作,这就需要更高的交互性和自主性,而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与传感器的性能密切相关,尤其是视觉技术的发展与摄像头的标准化应用密不可分。触觉和嗅觉等感知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创新。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越来越灵敏的传感器的结合,人机共生将会更加深入发展。在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被公认为核心动力。丁汉深入指出,AI的每一点进步对机器人技术而言都是突破性的,尽管这些进步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张正友则进一步揭示了服务机器人实现多样化功能所需的核心技术,包括AI、机器人本体、学习进阶、灵巧操控,以及理解和响应人类情感的能力。这些技术的结合将助力服务机器人进入人机共生阶段,实现与人的交互,同时使机器人具备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随着服务机器人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它们能够通过感知、学习、执行和规划实现“反应式的自主”。一旦达到自主或智能水平,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无限扩大,从复杂工艺操作到老年人的陪伴护理,无所不包。

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刚需。丁汉提到,尽管常见的半自主机器人如送餐机器人应用环境简单,但家庭服务机器人,如康复机器人,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材料笨重、传感技术不完备、微小电机等基础零部件不过关以及智能化难题。除此之外,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解决安全性与续航能力等问题。

张正友强调,除了电池续航问题,要实现人机共生,零部件的轻量化也至关重要。他提到,目前的电机依然很笨重,工艺上需要做轻量化突破。从商业角度看,由于机器人的产量不够大,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投入成本进行创新。

用户体验也是至关重要的。高科技不一定是新科技,某些新科技也不一定能够满足当前的刚需。大规模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还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探讨和合理解决。

人机协同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致力于让机器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努力让技术变得更可解释、更可信和更安全。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人机协作的美好未来,使技术成为增强人类能力、满足人类需求的有力工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