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机器人企业获重大工程支持,2025年全新进展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厅中,一场关于现代科技的奇妙展示于8月21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款智能消防灭火机器人以其小巧的身形和智能化的操作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展现出现代科技在应急救援领域的无限潜力。特别是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展示,其高精度操作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
北京市正积极制定《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4+1”产业发展格局。这一方案涵盖了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预示着北京将成为一个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的中心。
王刚局长在大会上分享了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蓝图,透露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目标。到2021年,北京将努力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并争取实现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北京还将支持企业在冬奥会等重大工程中参与服务机器人的示范应用,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发展。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里汇聚了众多国内知名的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所,如清华、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还拥有众多机器人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40家的北京企业在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参展,充分展现了北京在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指出,为了全面释放机器人的潜力,需要解决企业在应用方面的挑战。虽然2018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下降,但中国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却有所上升,表明中国本土集成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
尽管服务型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受到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和融合,以及制造模式的变革,这个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不久前结束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款专门用于骨盆骨折复位的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机器人在手术中的精准复位能力令人瞩目,为医疗服务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曲道奎表示,虽然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和3C行业增长乏力,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出现了拐点,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模式的变革,国产机器人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服务型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这个领域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本土集成产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随着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领导者。在繁忙的医疗服务领域,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出现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出现,就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为治疗骨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款机器人拥有机械臂、把持系统和光电跟踪导航系统,能够自主完成手术规划并执行自动复位操作。在手术前,机器人会获取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三维重建,以建立精确的患者模型。手术中,通过少量的X光透视进行精准配准,确保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借助机器人,医生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将钢钉植入患者体内,大大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治愈率。
除了骨盆骨折复位,这款机器人在下肢长骨的复位中也表现出色,并且已经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展开合作,即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经过一系列的产品检测、临床试验等流程,预计两年后,这款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将正式上市,有望在国际上开创先河。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正积极制定《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目标。北京市在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尤为迅猛,正加快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的技术和产业布局,推动多功能手臂、智能轮椅及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行动方案》也强调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重要性,并推动产业化和协同布局发展。北京市还支持产学研用、央地协同、创业孵化和跨界融合等四大产业创新模式,激活工业领域等三大应用市场。
随着北京市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迈出的坚实步伐,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出现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机器人将在医疗服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目前,北京市已经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示范应用的推进计划,致力于扶持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应用。企业的实际项目积累经验和展示实力也得到了重视,不仅关注国内的大型赛事如2022年冬奥会,也着眼于城市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
公共安全领域的示范应用也将得到重点推动。北京市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应急等领域,全力支持企业开展安防、救援等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工作,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市将从两个方面入手实施两大产业协同路径。一是支持相关企业和园区建设机器人加工服务平台,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二是强化产业链协作,支持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引导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布局,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本报记者张璐、陈维城以及见习记者程子姣、陈诗怡将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报道相关进展和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措施能够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民生和公共安全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保障,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希望。
家用机器人
- 北京机器人企业获重大工程支持,2025年全新进展
- 科技巨头创业公司跑步入场,人形机器人加速走
- 早报-地平线成功登陆港交所;成都人工智能与机
- 通过可重构机构与机器人国际大会看产业发展动
- 自主机器人,《Nature》综述!
- 工业机器人专业好就业吗,工业机器人适合哪些
- 聊天机器人属于人工智能么,聊天机器人的作用
- 机器人扫地机哪个品牌好,机器人扫地机十大品
-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下列哪个不是人工智能的
- 乐高机器人多少钱,乐高机器人多少钱一学期
- 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方面领先;载人飞碟
- 人工智能重塑未来教育的新模式
-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是根据什么标准,有哪些类别
- 吹响数字经济时代的冲锋号 2021宝德X86生态伙伴大
- 智能制造 风口之上的企业先机
- 上海国际酒店及商业空间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