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里都有哪些“奇才”?
在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们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朝着国际领先水平迈进。那么,究竟机器人如何在未来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探访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我们似乎窥见了未来的一角:公园湖泊中,环卫机器人轻松游动着清理垃圾;商品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精准高效地进行产品组装;各种厂区内,特种机器人在进行安全巡逻。无疑,机器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上岗”之旅。
其中,致力于水环境保护的“河宝”机器人系列,如河宝DF-H5(简称“河宝H5”),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款水域巡逻机器人,具有定位精度高、机体荷载量大、极端环境适应力强、结构轻量化等显著优点。不仅可以替代人工进行水域巡逻,还能从事探测救援、水环境监测等任务,显著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河宝H5就像一个在水域工作的小艇,工作人员曾润平透露,这款机器人在水库、水电站、河道、湖泊等场景表现出色。目前,它已在成都、德阳等地的水域投入使用。在巡检过程中,河宝H5可以发现人类可能难以观察到的特殊情况,如鸟类活动。河宝家族中还有其他成员,他们各自承担着水面清洁、鱼类保护、油污清理等任务。
关于机器人是否会取代环卫工人的问题,曾润平表示虽然会产生一定的竞争,但更多的是为环卫工人节省体力。他们可以通过操作机器人遥控器来轻松完成过去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机器人的研发初衷就是为了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让机器人自动去巡检。
为了让“河宝”成为环卫工人的得力助手,工作人员在设计时进行了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了环卫工人的需求。操作系统也进行了简化设计,使用十分便捷,只需几个按钮就能控制机器人的前进后退等功能。还提供使用教学和机器人维护指导,确保机器人能够更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探访科技前沿:机器人手臂的色彩智慧与特种机器人的危险环境冒险
想象一下,生产线上的新景象:钢铁巨人站在传送带旁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精准的机器人手臂在忙碌地执行任务。在最近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一场机器人展览让我们领略了未来工厂的新风貌。
一对机器人手臂成为了展览的明星,它们不仅具备了人类的手臂功能,还能进行色彩识别。它们抓取不同颜色的小瓶子,并准确地为它们拧上相应颜色的瓶盖。这是由重庆图灵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一套工业机器人,技术总监王巍表示,这套系统可以在化妆品生产线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人类来说,为瓶子找到并拧上同一颜色的瓶盖似乎轻而易举,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却需要复杂的编程和精确的技术。王巍介绍,这对机器人手臂运用的是双机协同技术。它们首先使用视觉技术为瓶身拍照,进行精确的颜色识别。然后,一只机械手会定位抓取瓶身,并将颜色信息传递给另一只机器手臂,让其选取相应颜色的瓶盖。两只机器手臂协同合作,完成瓶盖的拧紧。
“它的最大亮点在于分区域的颜色识别能力。”王巍强调,无论有多少种颜色,这套系统都能轻松识别。为了赋予机器手臂这一视觉能力,图灵公司有一个专门的博士团队负责机器人视觉研发。
除了化妆品生产,这些能辨别颜色的机器人手臂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王巍透露,他们正在开发二三十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鸡蛋抓取、位置传感、压力检测等,这些项目都将由机器人来完成。
而在另一前沿领域,西南科技大学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则展现了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中的独特能力。据该实验室的刘满禄副教授介绍,这些特种机器人能够在强辐射、空间狭小、环境极端的工作场所运作,并成功处理多起强放射性辐射源事故。
在某次辐照厂的卡源事故中,面对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厂商无法处理的困境,这些特种机器人凭借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先进的技术,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不仅证明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能力,也为未来危险环境下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紧急的辐照室危机中,刘满禄和他的团队面临巨大的挑战。辐照室内存在大量的辐射,同时通道里因为消防灭火充满了积水,人类无法直接进入。在这危急的时刻,他们派出了“思源”、“自强”、“西科”三台机器人,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不断调整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了通道清理、扶正放射源等关键任务,化解了这场危机。
这些机器人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凸显了“强辐射环境强适应型机器人”在多种场景下的应用潜力。目前,这类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处理核应急、核退役以及核设施运维等。未来,实验室还计划推出巡检机器人和蛇形机械臂,以应对更复杂的场景需求。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持续蓬勃发展。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相关人士透露,“十四五”时期,随着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需求增长,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将被大力推进,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机器人安装量增长显著,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为了服务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国内外的机器人供应商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工厂,提高产能。
随着机器人在各行各业陆续“上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机器人伙伴”融入大众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新奇与改变。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报道中,记者谭羽清和闫雯雯为我们带来了这一前沿的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