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医疗数据荒野上“刀耕火种”
“有许多数据科学家、方面的专业人员,在进行模型开发的时候,花了一半的时间来做数据准备的工作”,亚马逊AWS副总裁Sami Sivasupamanian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苦活、累活需要借助专门的平台型工具帮忙完成,比如给数据打注释、给数据做清洗等工作。
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数据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它是这项技术用于构建模型和改进算法的根基。
数据准备的工作通常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格式统一化、数据合并等方面。非标准化的数据,意味着在数据准备阶段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延缓了人工智能技术部署速度和使用效率。
Sami所说的现象在人工智能落地的各个场景普遍存在,而非某个行业的个例。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界的响应。
“他说的还是轻了,我觉得百分之七十或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用于了(数据准备)这个事情。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可用,但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了数据上了”,第四范式的副总裁、主任科学家涂威威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说,尽管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但在一些特定行业里问题尤其突出,医疗领域就是如此。
从2018年开始,上海三甲医院瑞金医院与第四范式开始战略合作,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筛查糖尿病,以期实现病人的尽早发现、尽早治疗。瑞金医院主导这一合作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院士。
“宁光院士还是非常有远见的,他十年前就开始做医院数据的标准化。但无奈在之前那个阶段,信息化水平确实一般,我们合作项目里涉及到几十万病人的数据,相对(其他医院)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数据,但我们依然花了很多的精力来做数据的处理”
这些医疗数据已经实现无纸化,均是电子化的病例,但在这些数据基础上直接部署人工智能仍然困难。举例来说,不同医生对于同一疾病的症状描述差异,都可能意味着需要花时间重新甄别和筛眩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出现之前,既往医疗数据对于医生和医院来说价值并不大。
“原来医院搞的信息化质量堪忧,因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之前,数据存下来对医院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医生坐诊、看病就够了,这些医疗数据对他们来说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涂威威表示。
“金融行业就不必花这么多时间(用于数据清理),因为金融领域的数据质地非常好“,第四范式的技术已经布署在金融、零售、互联网、医疗等不同行业,涂威威比较下来发现,”相比金融或互联网行业,医疗信息化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医疗信息化需要在与数据使用方的合作磨合中逐步改进。目前瑞金医院的数据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涂威威 认为,“慢慢的,数据的问题会越来越少。”
人工智能在数据可用性方面遭遇的问题,中外并无差异。
“数据准备其实是要进行模型开发的必备的阶段”,Sami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管哪个市场,数据底层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都要从数据的清洗到ETL(Extract-Transform-Load,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娶转换、加载至目的端的过程),然后做好了数据的准备之后,才能够开始模型的建构。
经过数据筛查和清洗这个“苦活”、“累活”的阶段,人工智能就开始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了。据涂威威介绍,在一些慢病的筛查阶段,比如发现早期糖尿病,人工智能的准确率已经不亚于经验老道的医生,而人工智能无疑效率更高。
除了在医疗领域落地,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方面也有了进步。在这次疫情期间,机构开始使用来进行新冠病毒治疗方案的研发。
总部在深圳的晶泰科技,在北京、波士顿设有研发实验室。晶泰科技搭建了云端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晶泰科技使用亚马逊的AWS GPU搭建框架,实现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及参数优化。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晶泰科技对近3000个已通过美国药监局(FDA)审核的上市药物、以及超过1万种中药成分分子,进行了老药新用的扫描,找到了183个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潜在治疗效果的药物。作为合作方,Sami介绍称在这之后,晶泰科技对药物的活性进行了排序,然后通过更加高精度的计算方法,最终锁定了38个药物。
“在全球,人们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应对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挑战。”Sami评价说。
亚马逊内部有一种广泛的认知,即人工智能还处于“Day One(第一天)”的阶段。“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刚醒过来,需要喝杯咖啡的阶段。即使在这么早期的阶段,领域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创新了。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