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拥抱发展新机遇
在中国的广大工业领域,机械手臂正在逐步展现其巨大的潜力。从繁华的汽车制造工厂到上海繁忙的物流仓库,甚至遥远的太空,都有它们的身影。这些多关节机械手的身影,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工业机器人。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能够完成各种繁重、枯燥甚至高难度、高精度的任务。
如今,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随着《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中国正朝着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目标迈进。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飞速发展的阶段。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顶端的明珠,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规模上看,机器人产业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工业机器人产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高达31%。技术和产品方面,关键技术和部件如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等实现了突破和创新,整机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行业应用也在不断深入拓展,工业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冶金等52个行业大类中。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通过持续创新、深化应用,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
尽管面临差距,但国内工业机器人品牌正在迅速崛起。以埃斯顿自动化集团为例,这家拥有完全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机器人企业,其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已稳居国产品牌前列。埃斯顿技术总监钱巍表示,公司采用“通用+细分”的市场发展路线,结合自主核心部件的优势,拓展机器人细分市场,定制开发专用机器人产品。
另一家年轻的国产机器人企业珞石机器人,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强劲。其不仅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而且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本土化方面拥有优势。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韩峰涛表示,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十分重要。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奋力追赶国际领先水平,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迈向国际舞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智能化正在经历多维升级。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拥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我们仍需努力追赶。为此,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应对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指出,当前机器人技术呈现诸多新特点。从单一感知向全域感知提升,专用传感器的大量应用让机器人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更加全面。技术也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升级,基于深度学习系统,机器人能实时适应环境并作出应变决策。集群智能和人机协作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国产工业机器人必须加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攻克核心技术、研发前沿技术、推进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应用,都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珞石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软件控制系统xCore是国产控制系统中的佼佼者,借助该系统,珞石机器人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协作机器人的同时控制,这在业界属于首创。
国内企业也在逐步实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埃斯顿公司基于高度自主的核心部件技术积累了优势,实现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机等。该公司已经把工业机器人最核心的控制器及控制算法提升到一定高度,使国产工业机器人在节拍、精度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吸引海内外人才、吸收国际领先经验。跨国并购也是打造全球产业链的可行路径。创新、研发、人才和视野是国产工业机器人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产工业机器人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产业链建设,并最终瞄准国际竞争。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化率,推动软硬件系统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只有这样,中国机器人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埃斯顿通过连续收购、控股及入股多家海外企业,成功打通了全产业链,并实现了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埃斯顿还积极建设欧洲研发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钱巍表示,公司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智能核心控制部件及解决方案专家,构建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强大技术团队,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研发网络和多层研发体系。
珞石机器人则已实施全球化策略,他们在日本设立了研发中心,积极吸收全球尖端技术。韩峰涛透露,未来他们计划加快全球研发布局,并有意在欧洲设立新的研发中心。他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技术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关于“十四五”期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走向,宋晓刚给出了详细的预测。他指出,工业机器人将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推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在半导体行业应用自动搬运、智能移动与存储等真空(洁净)机器人;同时还将研发具有防爆功能的民爆物品生产机器人、AGV、无人叉车、分拣和包装等物流机器人以及适用于3C、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大负载、轻型、柔性、双臂、移动等协作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也将得到发展,它们能在工作区域内任意位置移动,具有姿态可达性和灵活操作能力。
韩峰涛对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这一高端产业的升级将带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的涌现。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相关技术人才将溢出的全产业链中,将带动中国制造整体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展望,让人期待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的更加卓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