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传统产业 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繁荣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迈向世界强国的征途上,“中国制造”的旗帜高高飘扬。最近,“第十一届中国工业论坛”聚焦“中国制造2025,迈向强国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的发言引起广泛关注。
李北光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理念在于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是我国制造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战略,为未来10年勾画出了宏伟蓝图。他表示,中国不仅需要战略规划,更需要坚定的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
面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向挤压的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塑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制造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日益加大,与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正在引发制造业领域的重大变革。在这一历史性的交汇点上,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李北光指出,未来的制造业将是个性化、服务化的。以GE公司的服务型制造为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最高价值的建议和服务。这种转变不仅是生产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制造业更加关注客户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拥有全球最为齐全、独立的制造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载人航天、深海潜水、大型飞机等。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历史性的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打造中国制造的新优势,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制造业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越美国,达到了惊人的1.9万亿美元。而在全球工业产品大类的排名中,中国有7大类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的产量冠军。
尽管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其根源在于缺少核心技术。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制造业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考察指导下,中国制造开始了一场由大变强的转型之旅。他强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制造业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争先创优。这个战略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制造业自身的瓶颈问题,以及关键共性问题,为自主创新、全面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战略任务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创新、质量、绿色和结构。其中,创新是战略重点任务的真正核心。
与美国的制造业相比,虽然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低于20%,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却远超其他国家。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研究经费投入占所有企业的70%,而中国的装备制造领域专利申请仅占总量的43.82%。显然,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李北光指出制约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问题以及制造业创新体系的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设立研究机构,引导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外部支撑。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计划构建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包括存量和增量两部分。为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还需要坚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和集成创新水平两个着力点。
为了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我们还需要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制造业崛起:以体制机制创新助力高端装备发展的蓝图
李北光强调,制造业要从模仿走向创新,从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优势,发展强大且自主的中国制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需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强化制造业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加强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效能。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各领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保障产业安全方面,加强重要领域的审查机制建设。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金融和财税支持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深化金融改革,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利用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优势,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在财税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是长久之计。我们要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制造业人才发展,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及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从研发到生产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增强制造业的智力支撑。
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也需关注。我们要落实优惠政策,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民营资本设立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对外开放也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放宽市场准入,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
为确保上述措施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实施机制。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迈进。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国家正在筹建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这是一项重要的决策,由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亲自挂帅,作为整个战略的领航者。他们将带领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走向新的高度,迈向全球制造业的前沿。
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是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他们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精英力量。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将为我们的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我们也重视智库的建设。我们鼓励和支持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这些智库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智慧支持,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道路出谋划策,帮助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们将建立一个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我们将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得到有力的推进和落实。
我们还将建立《中国制造2025》的中期评估机制。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调整,确保我们的制造业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制造强国建设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我们期待与大家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一页目 录 」第 1 章 第 2 章 「下一页目 录 」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