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升级版主攻方向明朗
六大领域引领制造业革新,中国智造迈向新高度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蔡荣华在最近的宏观经济形势发布会上宣布了中国制造业的新动向。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以及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这六大领域,被选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工程包。这一决策的目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战线过长和资源分散。中国制造的新一轮升级方向已经清晰明朗。
这六大领域的选择,是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框架内的重要布局。这一旨在整合中国庞大制造业领域的十年规划,自全国人大会议确定以来,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占全球的20%,名列榜首,且是全球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工业领域的三十四大类中,有三十个都属于制造业,这足以证明制造业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而这六大领域正是其转型的重点方向。
这些领域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六大领域都具有市场潜力大、行业关联度高以及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它们关乎国计民生且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旦在这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化的前景将无比广阔。
具体来看,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一个标杆。随着高铁里程的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高铁大国。在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中国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的支持。工业机器人是一个新兴领域,但它是引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则是中国面临资源环境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而农业机械、医疗器械和药品领域的升级,则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
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国家选择在六大领域重点发力,未来将在一些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这些领域的突破方向,将决定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全球产业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除了吸收和学习其他工业国家的共性经验外,还需要从自身独特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文化特征出发,构建并提升独特的制造业核心能力。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追赶工业发达国家的步伐,我国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和机遇。技术引进难度增加,后发优势逐渐减弱,对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背景下,生产效率的下降成为了一种自然的现象。
技术学习的道路愈发艰难。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的生命周期特征,共同决定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和赶超的难度。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技术已步入成熟阶段,但在高端生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技术竞争力差距显著。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制高点掌握不足,让人堪忧。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将对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产生重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大工业强国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推动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对简单劳动的替代,可能对我国传统的劳动成本优势带来严峻挑战。
面向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功能定位也需进行重大调整。“十三五”期间及以后,我们应从增长导向的规模比例关系转向发展导向的产业融合协调。制造业不再是简单地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完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激发全社会、尤其是企业部门对基础研究的持续动力,助力我国制造业由成熟技术优势向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优势跃升。
二是紧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加快产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同时积极应对其对传统比较优势的冲击。
三是促进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商业模式融合和政策协调,实现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架构创新和集成能力,推动制造业向模块化、大型复杂装备等领域的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模块标准化制定和主导权的掌握将成为关键。
未来,我国制造业将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制造基地,而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使用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高质量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我们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强国梦想。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与德国在工业4.0计划中所展现的整体实力相比,我国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细分领域虽然已有不少技术领先的企业,但仍缺乏像德国西门子、博世那样能够全面构建数字物理系统和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综合集成企业。对此,我们既要努力培育具有集成能力的大型企业,也要尊重复杂产品集成能力的长期积累和探索过程。为此,我们应探索更加模块化的工业物联网技术路线,以发挥我国在模块领域的优势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初始战略,并逐步向综合集成优势提升。
中国的制造优势在于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技能。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既能发挥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操作的优势,又能适应柔性生产和个性化制造需求的技术路线。通过智能制造与大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智能制造能力。
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看,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需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并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这包括建立大数据、工程数据库和高性能运算服务机构,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企业开放研究设施,建设跨地区的科技服务平台,并调动退休企业家、研发人员等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科技服务活动中来。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既要关注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技术只有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获得足够的财务回报并推动持续创新。
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是提高制造业创新性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深化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方面,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开放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引导资源配置并提高制造业的相对收益率。还需要对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推动国有经济从重化工领域向公共服务等领域转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和各级应设立法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降低其维权成本,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完善产业政策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企业需要依靠创新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政策手段应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行为转向培育市场机制和间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调研发、技术标准和市场培育的协同推进。应构建“市场友好型”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制造业企业在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