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赋能,大模型引爆:人形机器人产业开启“黄金十年”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部委共同发布了名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正式施行。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指出,《办法》旨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规范其应用行为,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随着ChatGPT今年初的全球热捧,国内迅速掀起了“百模大战”,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公司、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游戏娱乐公司、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等各行业均看到了变革经济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办法》的出台,正是为了规范和引导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模型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已经引起了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和乐观预期。这些机器人作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正在开辟智能化和商业化的新路径。随着技术和应用场景的不断突破,云端大脑赋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科技界的新宠。
在《办法》发布之前,官方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价值。国家发改委将人工智能列为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策也加大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在2022年12月正式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北京市人民在今年6月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也旨在加快推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该方案计划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的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共性急需的问题,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制和推广。与此深圳、上海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政策,共同助力具身智能这一明星产业的发展。具身智能,即拥有身体并支持物理交互的智能体,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具备感知、思考、学习、决策等能力的智能体,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标杆产品为人形机器人。国际产业大佬如马斯克、黄仁勋等都对其极为追捧。以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为例,其灵活性和智能性令人瞩目。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3的舞台上,人形机器人成为了焦点。特斯拉、达闼、傅里叶智能等公司展出的产品,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产业界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达闼的人形机器人,不仅与观众互动时表现出色,还进行了精彩的舞蹈表演,展示了其震撼的智能和动作协调性。这一表现不仅在现场赢得了观众的热捧,还成为了抖音同城热搜榜的榜首。
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早在创业之初就预见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实现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和商业化的最佳路径。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云(云端大脑)-网(安全网络)-端(机器人终端)”架构的全新技术体系。今年来看,这一判断已经成为现实,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已经站在了舞台中央。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将具身智能推进了一大步,使得人形机器人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像人类。政策和技术双重催化下,具身智能在今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大模型技术对于具身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它并不是唯一的驱动力。香港大学教授席宁指出,解决计算机控制机器人的逻辑关系、特殊关系和时间关系是关键。现有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等方法只能解决其中一个维度的问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也指出,未来的智能载体可能是类脑的脉冲神经网络,而非今天的人工神经网络。
达闼公司引领技术革新,深刻认识到多模态融合的重要性。文本、语音、图片、视觉、运动、点云等多元信息的融合,需要感知、认知、决策和行为生成能力的协同工作。基于人工反馈的强化学习,智能机器人得以快速进化。本月,达闼震撼发布业界首个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这是云端机器人与GPT技术结合的巅峰之作。
达闼的研发团队凭借其卓越的创新能力,成功开发出通用人工智能平台——海睿AGI平台。依托此平台和海量的机器人数据积累,RobotGPT应运而生。这款多模态Transformer为基础的大模型,让机器人具备了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机器人可以自动分解、规划并执行任务,实现实时交互,在复杂场景应用中表现出色。这标志着具身智能的自主进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云端机器人成为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载体。
基于这一技术突破,达闼可以为客户定制GPT,包括开放GPT、定制和调优GPT以及帮助自主训练和调优GPT三种模式。这将使机器人从单任务转向多任务,从单模态转向多模态,轻松应对各类复杂的操作。
产学研各界正积极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最近,斯坦福大学的李飞飞团队也取得了具身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VoxPoser。这一大模型能够将复杂的指令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让人类可以自由地用自然语言给机器人下达指令,而机器人则无需额外的数据和训练。马斯克甚至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远超智能汽车行业,现在是推进研发人形机器人的绝佳时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便是一个例证,它将在特斯拉的驾驶系统软件和计算机上运行。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正逐渐成为机器人厂商的标配。包括戴森在内的产业巨头以及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这一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额达到惊人的数字。行业热度持续攀升,全球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行业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开启一个价值十万亿的市场空间。大模型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赋能垂直行业应用,这已经逐渐成为产业界的广泛共识。通用大模型也在不断优化,以适应垂直行业场景的应用需求,避免沦为简单的“聊天工具”。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这一具身智能的代表,正成为垂直行业市场的崭新力量。在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尤其是像RobotGPT这样的基于通用人工智能平台训练的行业应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
服务性场景和行业已经率先开展应用,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中的潜力。全球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正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有效弥补服务性岗位的人力资源短缺。各地的政策也在积极支持机器人的行业应用场景细化,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以戴森为例,其目标就是研发能够胜任家务劳动的人形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市场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表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约4亿个工作岗位被人形机器人取代。根据20%的渗透率和每台人形机器人15至20万的价格来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在空间可达12至16万亿元。
在众多科技企业中,达闼公司独树一帜。该公司不仅拥有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而且在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位居世界第一。其定位是成为“云端机器人运营商”,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普及。
黄晓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有一个深刻的见解:机器人是人类社会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台计算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潜能。具身智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