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突破:需要经历借蛋生鸡、养鸡生蛋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凯泰资本对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回答了以下问题:
关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应用,我们探索了其应用规律,包括哪些行业正在使用工业机器人、它们用于做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在中国制造业的中长期发展中,工业机器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短期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环节。
那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如何打破国外垄断,从哪些行业、哪些环节、以什么方式实现突破呢?凯泰资本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会所在。
当我们谈论工业机器人时,实际上是在谈论制造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在全球范围内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含义基本一致。它们是拥有多个可编程轴的自动操作机,广泛应用于搬运、装卸、焊接、喷涂等现代制造业。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众多,工业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具有柔性、通用性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空间移动工序较多的制造行业。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3C电子、家电等制造行业的局部环节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从整个制造业系统的角度看,工业机器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阶段性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制造业内涵都有所不同。研究工业机器人需要深入了解制造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当前阶段的中国制造业,更需要关注汽车、家电、3C电子等消费商品的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中将承担重要角色。短期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环节。经济的持续成长、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功能、品质、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推动了制造业向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成本压力,是制造企业自动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单纯由成本驱动的自动化进程所蕴含的价值空间是有限的。从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比较优势理论下总有部分地区的生产成本要低于本国的人力成本和自动化成本。对于以成本优先的普通消费商品制造而言,自动化无法全面阻挡产业转移趋势。真正有前景的是紧贴消费市场需求的定制化制造。
以智能手机为例,传统功能机时代,手机更新换代较慢,功能差异小,制造产业依据比较理论优势转移,自动化需求相对较弱。国内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周期已缩短至1-1.5年,市场功能需求频繁多变,呈现出少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趋势。这一趋势要求制造端贴近消费市场,同时实现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我们需要从智能制造的角度看待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自动化中的普及。
那么,工业机器人究竟在哪些领域应用?又是谁在广泛使用?他们是如何使用的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性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并非普及所有行业和环节,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这一现象的背后,遵循的是经济学的规律。在美国这个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之一,机器人的应用分布并非均匀。汽车制造中心如底特律等大型城市应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最多。这也反映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不同行业、环节和区域内的差异化发展。成本永远是制造企业自动化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包括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各方面的综合成本。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应用于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从技术角度看,工业机器人更侧重于空间移动较多的工序,如装配组装等环节。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份额尤其显著。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行业之一,电子制造业等也大量应用工业机器人。但在一些辅助环节如金属加工等行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相对较少。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业机器人本身,而是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集成产线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深入理解垂直制造行业的工序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这就像好的食材需要好的厨师来烹饪一样。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前仍处于被国外厂商全面垄断的格局之中。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种类丰富,但真正符合本土需求的解决方案却相对缺乏。如何在工业自动化的大背景下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是当前的一大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问题。面对如此的市场状况与技术发展背景,我们需要深思的是如何在智能制造的大潮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空间所在之处实现转型和升级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不同工业机器人在性能、技术难度及成本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场景。从产业链角度看,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本体设备及集成应用三大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如电机、驱动器、控制器和减速器等,是机器人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在上游的本体设备和应用层面,发那科、库卡、ABB和安川等外资品牌占据了超过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外资品牌总计占据近七成。国产本体设备在负载能力、精度、寿命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国产机器人大量依赖进口零部件,本土的工业机器人厂商多数不具备核心技术环节,更多是担任设备集成的角色。这些使得本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合低端分散,利润率水平较低。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突破并非必须从核心技术环节开始。实际上,我们应从应用集成开始。这是因为没有本土化的应用产业生态支撑,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无从谈起。以汽车行业为例,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大的行业之一,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与工业机器人紧密相连。由于国内汽车制造业主要采取合资模式,外资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线方案,本土厂商突破困难重重。尽管如此,本土工业机器人仍需在汽车行业寻找突破口,重点关注本土自主车型、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制造等方向。
在应用集成方面,它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利润率最高、市场空间最大的环节。与此核心零部件虽然利润率较高,但专业技术壁垒高且市场规模受限。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应从应用集成入手,逐步培育上游配套零部件及设备环节。在产业发展早期阶段,系统集成必然需要外购本体设备及核心零部件。
除了汽车行业,还应重点关注家电、电子等本土化的产业应用需求。全球3C电子制造产能大部分集中在国内,这为配套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生态和市场空间。与汽车制造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不同,3C电子制造的自动化产线对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产业链的投资逻辑需谨慎,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突破需要先从应用层入手,逐步向上游延伸,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本土化。在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及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产业链的联动并非同步进行。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产业推动力是沿着应用端逐步向上游延伸传递的,而非全产业链的同步共振。这一现象与互联网生态中的产业链投资逻辑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这种传递过程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伴随着一定的滞后周期。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历程,独具特色。不同于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它在发展中展现出的是一种渐进式的进步。在这个产业生态中,从应用端开始,技术的创新和改进逐渐向上游传递,每一步的发展都在逐步累积中逐渐向前推进。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交响乐,每个乐器、每个音符都在按照自身的节奏演奏,最终汇聚成和谐而富有动力的旋律。
这种传递的滞后周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反映了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也揭示了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滞后周期的存在,使得产业在发展中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为产业的未来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与此与互联网生态下的产业链投资逻辑相比,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及制造业的投资逻辑显得更为稳健和务实。在这个产业中,投资者更加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的市场炒作和投机行为。这种投资逻辑的差异,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及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传递滞后现象和互联网生态下的产业链投资逻辑的差异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种独特的产业成长模式,不仅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