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权威发布,智能技术比肩欧美

服务机器人 2024-12-06 09:46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综述

本报告是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产业研究的最新成果,经工信部2016-2018年财政专项《建立我国机器人团体标准体系与产业信息资源库》的阶段性研究出炉。报告以深度解析我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为核心,对国内外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较分析。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三大领域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报告揭示,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2.8亿美元。当前,全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这片市场增长迅速的土地上。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显示出显著的优势,基础雄厚,领先其他区域。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而东北地区虽具有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仍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报告以研判2017年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及特征趋势为目标,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国内广大机器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路径及模式的参考。为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助力营造稳定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规范有序、创新地发展。

专家团队与编写队伍介绍

我们汇聚了业界顶尖的专家团队和专业的编写人员。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

顾问专家团队(排名不分先后,姓氏笔划排序):

1. 王飞跃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机器人技术的前沿动态有着深入的洞察。

2. 王田苗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对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见解。

3. 朱磊 -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

4. 孙立宁 -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深厚的积累。

5. 孙富春 -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

6. 徐方 -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具备丰富的行业技术经验和先进的视野。

编写人员队伍:包括李颋、马良、周岷峰、张婵等在内的一批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当前,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特种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出色表现,都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服务机器人市场,其增速尤为突出,反映了社会对智能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从整体来看,全球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技术创新在仿生结构、人工智能和人机协作方面的持续深入,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浪潮。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涉及教育陪护、医疗康复以及危险环境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全球市场规模方面,2017年预计将达到惊人的232亿美元,自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更是接近17%。

在这一繁荣景象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机器人以其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机器人则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特种机器人则因其特殊的功能和应用领域,如救援、探测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全球市场规模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大。据预测,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7年,这一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近乎达到了惊人的17%。

图1揭示了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繁荣景象,总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这一数据由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与中国电子学会共同整理。

工业机器人领域尤为引人注目,销量稳步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金属制品、电子、橡胶及塑料等行业已经扎根,它们的高效性和精准性正在不断获得行业的认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场景也日益丰富,使得这个市场自2012年以来以年均15.2%的速度迅猛增长。

据IFR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突破132亿美元,其中亚洲销售额达到76亿美元,成为最大的市场,欧洲和北美分别以26.4亿美元和17.9亿美元紧随其后。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销售额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四分之三。这些国家对于工业自动化的需求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也使得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大幅提升。

如今,全球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已经超过70台/万人,显示出工业自动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展望2017年,工业机器人将继续普及,销售额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47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依然将保持其领先的地位。这个市场不仅现在充满活力,未来也将持续繁荣,为全球的制造业注入更多的智能与效率。

以上内容充分展示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繁荣与活力,也揭示了亚洲市场在这个领域中的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大,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全球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崭露头角,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2006年深度学习模型的诞生为起点,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迅猛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崛起为服务机器人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不断扩展,从而推动了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

据国际权威数据机构统计,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经达到了29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至69亿美元,显示出该市场在2016年至202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9%。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预示着服务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一步细分来看,全球医疗服务机器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7年分别预计为16.2亿美元、7.8亿美元和5亿美元。其中,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到了55.9%,比家用服务机器人高出29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整个市场中的比例正在迅速提升,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表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正日益成熟。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服务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增长点。这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智能化服务的新时代。

图3揭示了2012年至202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及增长率的壮丽画卷。在浩瀚的数字海洋中,我们看到了这一领域的繁荣与活力。这些数据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和中国电子学会的精心整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业视角。

而特种机器人领域,这个科技巨擘们争相布局的新兴战场,正涌现出无数令人振奋的新应用。全球各国纷纷对此展开战略布局,力图在这一领域占据先机。近年来,特种机器人整机性能如虎添翼,不断催生新的市场热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热潮。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继续膨胀。据预测,到2017年,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56亿美元。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一数字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77亿美元。从2016年到2020年,特种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增速将达到惊人的12%,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美国、日本和欧盟已经走在全球前列。美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机器人发展路线图”,将特种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日本则通过提出“机器人革命”战略,全面进军特种机器人、新世纪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三大领域,计划到2020年实现市场规模翻番,达到12万亿日元,其中特种机器人将成为增长最迅猛的领域。欧盟也不甘落后,启动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加速开发包括特种机器人在内的各类机器人产品,并迅速将其推向市场。

在这个科技激荡的时代,特种机器人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牵动着全球的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领域将在未来持续创造更多的奇迹。图4揭示了从2012年到2020年全球特种机器人的销售额及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IFR,经过中国电子学会的精心整理。

全球技术风向正在迅速转变。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与前沿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涵盖了工程材料、机械控制、传感器、自动化、计算机、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在相互交融中取得了飞速进展,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的主要趋势,即人机协作、人工智能和仿生结构。

人机协作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之一。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协作变得越来越紧密。机器人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自动化工具,它们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伙伴,与我们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趋势。借助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智能决策和处理复杂任务。这一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仿生结构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能够设计和制造具有生物特性的机器人,它们能够像生物一样适应环境、感知和行动。这种技术的发展将为我们在医疗、探索和其他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创新趋势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这些领域的进步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一)工业机器人: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化人机共融的实践

工业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人机共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因无法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通常被置于与外界隔离的区域以保障人的安全。但现在,随着标准化结构、集成一体化关节、灵活人机交互等技术不断完善,工业机器人的易用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人机协同工作成为新的焦点。如今的人机互动机器人已能像人类一样主动适应现实环境的不断变化,快速改变应用,以更安全、精准、灵活的方式工作。这一进步彰显了人机融合在工业机器人研发中的核心理念地位。

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应用领域也在快速拓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工艺的成熟,使得其成本快速下降,经济效率提高。在个性化程度高、工艺和流程繁琐的产品制造中,工业机器人正在替代传统专用设备。随着双臂灵巧机器人、智能仓储机器人等产品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逐渐从汽车、电子领域扩展到家具家电、五金卫浴等一般工业领域,并进一步延伸至塑料、橡胶、食品等细分行业。

(二)服务机器人:认知智能的显著进展,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服务机器人在认知智能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这是其下一阶段实质性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加速迈进,在深度学习、抗干扰感知识别、听觉视觉语义理解与认知推理、自然语言理解、情感识别与聊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这些进步为服务机器人带来了创新突破的可能。认知智能的发展将使得服务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复杂的任务,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宽,从最初的简单任务执行到现在的复杂场景应用,产业化进程持续加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正逐步渗透到各个应用场景中。机器人产品的类型日益丰富,自主性也日益提升。从市场上初步落地的扫地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到情感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以及超市机器人等,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机器人本身的体积变得更小,交互更为灵活。

特种机器人领域同样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结合感知技术与仿生材料,特种机器人的智能性和适应性正逐渐增强。由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极端,传统的编程式和遥控式机器人已难以满足迅速变化的环境需求。幸运的是,随着传感技术、仿生与生物模型技术、生机电信息处理与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特种机器人已经实现了“感知-决策-行为-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初步具备了自主智能。

仿生新材料与刚柔耦合结构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特种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这些机器人如今能够在更复杂的环境下工作,甚至替代人类在危险环境中从事劳动。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压力等传感器,深度融合软硬系统,以及不断优化控制算法,特种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定位、导航、避障、跟踪、二维码识别、场景感知识别和行为预测等任务。一些先进的产品,如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Handle两轮机器人,甚至能在快速滑行时实现跳跃的稳定控制。

特种机器人的智能性和环境适应性增强,为其在军事、防暴、消防、采掘、建筑、交通运输、安防监测、空间探索、防爆、管道建设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在人难以适应的环境中工作,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员伤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种机器人在未来的应用场景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全球重点企业全景解析

随着机器人领域的蓬勃发展,全球各大龙头企业纷纷将视线聚焦至中国市场。通过与本土企业紧密合作,以及加大研发力度,这些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优化产品性能。全球科技巨头亦通过投资并购加速涉足机器人领域,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独树一帜。

(一)工业机器人:深耕中国市场,智能化产品成焦点

工业机器人正在迎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轻型、协作、智能型机器人成为各大企业的研发重点。人机协作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企业致力于消除人与机器之间的隔阂,将人的认知能力与机器的效率和存储能力完美结合,为全球工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以安川为例,其发布的新一代小型机器人MOTOMAN-GP系列备受瞩目。发那科推出的重量仅为53KG的小型协作机器人CR-7iA,能在没有安全围栏的情况下与人并肩工作,展现了协作机器人的巨大潜力。与此abb与IBM的战略合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双方共同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型工业机器人正改变着工业领域的生产模式。

全球巨头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目光。为了全方位抢占市场先机,各大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深化本土合作,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一趋势预示着中国将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战场和研发中心。库卡公司近期宣布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旨在扩大产能并满足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日益增长需求。这一举措彰显了库卡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长期承诺。

(二)服务机器人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智能交互成为发力重点。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机器人的概念得以拓展。全球科技龙头企业如Facebook和苹果纷纷涉足服务机器人领域,推出了具备智能交互能力的语音聊天机器人和产品。

Facebook新推出的Messenger 2.1就具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而苹果公司发布的智能音箱HomePod内置语音助理Siri,这些例子展示了科技巨头在智能交互领域的创新实力。全球科技龙头企业正依托资本优势实现快速扩张,向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加快延伸,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

在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中,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聊天机器人成为受到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全球科技龙头企业通过并购等手段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增强聊天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例如,微软收购了人工智能初创企业Maluuba,谷歌则收购数据科学公司Kaggle。这些举动旨在加强科技龙头企业在智能交互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进程。随着机器人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期待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出现在市场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三)特种机器人崭露头角:救灾、仿生等领域崭露头角,无人机成为资本新宠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武力冲突等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应对这些危机,各国及相关机构纷纷加大对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支持力度。在这一背景下,救灾、仿生、载人等领域获得了高度关注。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远程操控的双臂灾害搜救建筑机器人,为救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日本软银集团通过收购谷歌母公司Alpahbet旗下的波士顿动力和Schaft两家仿生机器人公司,进一步推动了仿生机器人的发展。韩国机器人公司“韩泰未来技术”则打造出“世界第一台”载人机器人,展示了该领域的巨大潜力。

无人机也引起了各路资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无人机在整机平台制造、飞控和动力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增长的态势,市场空间迅速扩大。Snap收购无人机初创公司Ctrl Me Robotics,卡特彼勒集团战略投资美国无人机服务巨头Airware,英特尔收购了德国无人机软件和硬件制造商MAVinci,这些都表明无人机领域正成为资本竞逐的热点。

特种机器人和无人机的兴起,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力量,也展现了应对危机的决心和勇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它们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第二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概览

当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工业机器人领域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展现出强烈的市场需求。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发展势头迅猛。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创新型企业崭露头角,部分前沿技术已开始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特定领域具备显著优势。

一、市场规模洞察

据预测,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62.8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28%。这一规模庞大的市场由四大板块构成: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42.2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达到13.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则为7.4亿美元。

图 5揭示了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的繁荣景象,结构分布以亿美元为单位呈现。

资料来源:IFR与中国电子学会的精心整理。

工业机器人领域展现出了市场的活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迅猛,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实现了惊人的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了31.3%。在应用类型方面,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中占比最高,达到了61%,成为市场的领军者。装配机器人紧随其后,占比15%,与焊接机器人相比,其市场份额高出6个百分点。

从产品类型来看,关节型机器人以其高效和灵活的特点,销量占比超过了60%,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产品。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销量占比逐年扩大,上升速度超越其他类型的机器人产品。

随着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迫切需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非常旺盛。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11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42.2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达到58.9亿美元。

图 6展示了2012年至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及增长率。这一数据来源于IFR,经过中国电子学会的精心整理,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如星辰大海,家用市场引领行业乘风破浪

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正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应用市场中的耀眼明星。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3亿,占总人口的16.7%。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医疗服务、教育等需求持续旺盛,为服务机器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

在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10.3亿美元。预计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将跳跃至13.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8%,远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年均增速。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长尤为突出。

更为激动人心的是,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9亿美元,犹如一匹脱缰野马,驰骋在广阔的商业草原上。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的科技巨头和创业者前来一展身手。

图7揭示了中国从2012年至2020年的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的趋势。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生机。资料来源权威,由中国电子学会整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

(三)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市场蓄势待发

特种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范围不断扩展。随着各种类型产品的不断涌现,特种机器人在应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矿难、火灾和安防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凸显。

据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到6.3亿美元,增速高达16.7%,这一增速甚至超过了全球特种机器人的平均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是市场的三大主要领域,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极限作业机器人在这一领域中的增速最为显著。

展望未来,预计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随着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提升,特种机器人将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逐步替代人工进行作业。据预测,到2020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惊人的12.4亿美元。

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展示了我国特种机器人技术的显著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对高效、安全作业方式的迫切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特种机器人市场无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图 8 展示了 2012 至 2020 年间我国特种机器人的销售额及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 IFR,经过中国电子学会的精心整理。

我国的技术特点鲜明。目前,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仍然聚焦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我们首要的目标。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在迅速提升,我们已经跻身国际前沿,与国际第一梯队并跑。特种机器人领域则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扶持,但我们的研究实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示出我国在特种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可以说,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体现在销售额的增长,更体现在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智能水平的提升上。我们期待未来我国机器人在国际上的表现更上一层楼。(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步伐加速,应用领域广泛延伸

国产工业机器人逐渐受到市场青睐。当前,我国已把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列为科技发展重要战略。国内厂商在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趋势日益显现。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不断攀升,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水平持续提高,制造工艺的自主设计能力不断增强。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快速拓展,不仅局限于汽车和电子行业,还延伸至五金卫浴、家具家电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和民生问题的重视,机器人在塑料、橡胶、食品等高污染行业以及民生相关的食品、饮料和制药等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降低环境污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服务机器人:智能技术崭露头角,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技术已与国际领先水平并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与美国持平,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增长迅速。这一技术革新催生了大量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我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水平持续攀升,在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仿生材料与结构以及模块化自重构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兴应用场景和模式的不断涌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医疗、教育、烹饪等领域已经成为机器人应用的重要舞台。以沈阳新松为例,他们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一些平台型企业如云知声、出门问问、思必驰等为机器人公司提供关键技术,智能语音技术的普及也推动了产业的高速成长。

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我国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已经突破,并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规模化产品。的扶持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863计划等重点专项支持,我国特种机器人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目前,我国已经在反恐排爆及深海探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特种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的研制水平全球领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完成了119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试验,展现了我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强大实力。中车时代电气公司研制出世界上最大吨位深水挖沟犁,填补了深海机器人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及其搭载的无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的深海交会拍摄,更是展示了我国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突出成果。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的技术实力,也为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行业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众多传统机器人用户企业纷纷涉足其中。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手段,这些企业成功打造了智能服务机器人,并涌现出了一批备受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如大疆、科沃斯、小i机器人等。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用户企业正积极向上游延伸,投资和研发成为双轮驱动。随着采购规模的增长和企业转型的需求,产业链下游的龙头企业开始加快研发和自供机器人的步伐。例如,美的集团通过收购德国库卡公司并与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倚天科技、东旭新能源、华昌达等企业也通过收购或投资控股的方式,加快了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这些传统制造企业在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过程中,既形成了资本为纽带的快速布局模式,也注重以创新为核心的自主研发模式。例如,美的集团通过收购库卡公司迅速布局了机器人领域的中游总装环节,并积累下游应用经验,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与此格力集团也将机器人定位为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已经在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注塑机械手等多个领域进行投入,并建设了智能机器人武汉生产基地,计划2017年生产2500台套智能机器人。这些企业正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推动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些领军企业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不仅推动了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展示了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二)服务机器人:企业创新引领资本市场瞩目,智能服务机器人崭露头角

昔日的资本市场的宠儿,如今的服务机器人正在引领一场创新革命。服务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前景广阔,令人瞩目。企业纷纷加快步伐,推出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已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公司达闼科技刚刚获得高达一亿美元的A轮融资,机器人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极智嘉也获得了华平投资集团的强力支持。这种投资热度反映了资本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高度期待。

智能服务机器人作为新兴增长点,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商业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突破,服务机器人的使用体验不断提升。语音交互、人脸识别、自动定位导航等技术正与传统产品深度融合,创新型产品层出不穷。灵隆科技、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已经推出了智能音箱,酷哇机器人发布了智能行李箱,小i机器人则打造了智能交互机器人等。这些产品正在快速渗透到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中,为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特种机器人:龙头企业引领技术革新,无人机生态系统布局初显

特种机器人领域正经历一场技术革新的风暴。我国机器人企业和研究院所通过自主研发,不断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取得突破。水下机器人、反恐排爆机器人、矿山机器人等新型产品已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无人机生态系统,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逐步实现多领域的行业领先。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也预示着无人机生态系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探索无人机新生态:中国无人机企业的市场布局与拓展之路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已不再陌生,而是成为了众多行业的得力助手。在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如大疆、极飞、亿航等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它们正通过打造无人机生态系统,积极拓展市场布局,将无人机应用到农业、物流、测绘等垂直行业中。

想象一下,三一集团与博瑞空间联手,启动全球第二代智能无人机的研发计划,意图构建一个全面的无人机生态圈服务系统。这一举措无疑将推动无人机技术的革新,并拓展其应用范围。大疆公司也不甘落后,依托其强大的无人机基金SkyFund,发布了具有二次开发模块的全新经纬M200系列无人机。这款无人机面向工业环境,进一步拓展了大疆无人机在海事、渔业、林业、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当我们转向机器人产业时,会发现我国各区域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也是各具特色。根据行政和地理区划方式,结合机器人产业的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全国被划分为六大区域。经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这六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在产业规模效益、结构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各自的优势和挑战。

据悉,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拥有最雄厚的基础,领先优势显著。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机器人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虽然东北地区在机器人产业上拥有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有限。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虽然基础较为薄弱,但展现出了后发潜力。

每一个区域都在积极投入和研发,努力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新高地。这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为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将更加繁荣和充满活力。一、京津冀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先锋

京津冀地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发展基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一种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态势。三地各自在机器人产业链、智力资源、创新平台、应用开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共同构建了这一区域的繁荣景象。

在这片热土上,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河北的制造力量,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北京的科技智力资源,共同为这一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为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关注的焦点,其集聚发展态势引人注目。

这里的企业与创新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政策环境的优化也为这一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未来,京津冀地区将继续在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发挥领导作用,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技术向前发展。图9揭示京津冀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效益显著,全国地位举足轻重

根据最新的中国电子学会区域调研结果,京津冀地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产业规模效益令人瞩目,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87家,总产值高达4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更是达到了16%,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业机器人数量虽不多,但在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方面,北京的发展速度全国领先。这里的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天津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以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水下特种机器人。天津的机器人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河北则主打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致力于打造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及园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河北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京津冀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产业规模效益显著,而且各地的特色发展也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京津冀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二)产业结构水平

京津冀地区正全力打造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北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世界先进成果,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和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上表现突出。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正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优化,已经初步构建了完整的智能机器人创新链。天津的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智能平衡车和水下特种机器人已成为产业亮点。河北唐山更是成为金属焊接、矿用探险等行业机器人的研发基地。尽管京津冀地区的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部分重点企业已实现自主研发,但仍有大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

(三)产业创新能力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不容小觑。北京市作为国内领先的研发创新中心,涌现出众多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和核心产品,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服务的机器人产业链全覆盖。天津的机器人研发则以高等院校为主导,专利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方面。河北正积极引进机器人产业创新资源,通过与北京等创新集聚中心的协同合作,稳步推动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整个京津冀地区在机器人产业创新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产业集聚状况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引人注目,CR5指标达到15%。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典型企业。部分龙头企业普遍展现出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的活跃态势。尽管在工业机器人和部分服务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已拥有自主品牌,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强大活力和潜力。

(五)产业发展环境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优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人才环境方面,该地区聚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内的23家机器人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金融环境也同样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平均金融增加值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为京津冀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长三角地区:雄厚实力推动产业飞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发展基础坚实。这里汇聚了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众多重要城市,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集聚效应。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土地上,机器人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备,对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里不仅拥有众多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长三角地区,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共同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长三角地区都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为未来的智能化生产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图 10: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全景雷达图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一、产业规模与效益

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在这片繁荣的区域中,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量共计1271家,总产值高达860亿元。令人瞩目的是,这里的机器人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了15%,无论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全球机器人行业的巨头们纷纷在此设立总部或基地,尤其是上海,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凭借规模效益、先进的软硬件设计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长三角地区在技术和市场上保持了显著优势,深度影响着消费机器人的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场。

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也看好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纷纷在此落户。这里已经形成了研发、生产、应用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集聚了众多本体和功能部件企业、系统集成商以及科研院所。在这片热土上,机器人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专业团队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为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持续注入活力。(二)产业结构水平概览

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中展现出了显著的发展态势。在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方面,该地区的企业占比及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均位于全国中上水平。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平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亦领跑全国。透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如减速器制造和零部件控制系统生产,到中游的本体制造,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些大型企业的存在,如同强大的磁场,对周边关联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机器人制造企业在长三角的集聚,形成了一个繁荣的产业集聚区。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的系统集成业务在全国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四成的系统集成业务在此集聚,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产业创新能力解读

在创新领域,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同样亮眼。专利方面,江苏和浙江尤为突出,其专利主要集中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这些高校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区域内的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区域内的重点企业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授权,共同推动了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地区。这一投入和数量的优势,无疑为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一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不容小觑,未来的发展潜力更是巨大。(四)产业集聚全景: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崛起

长三角,这片富饶之地,因其全球机器人巨头的总部基地设立,机器人产业呈现高集聚态势。CR5指标高达40%,显示了该区域在机器人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国内龙头企业正加速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步伐,尽管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势头强劲。多数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但企业数量及市场布局已然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长三角的工程机械、汽车、大飞机等产业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品牌企业数量全国领先的长三角地区,正迎来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产业生态构建:长三角的人才和金融环境引领前沿

人才与科研环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站在了前沿地位。汇聚了众多顶尖学府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近20家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在此得到完美体现。这些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从设计到开发,从应用技术研究到技术创新,共同推进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环境同样卓越,金融增加值的占比在全国仅次于京津冀地区,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和金融保障。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环境中,长三角的机器人产业正蓄势待发,未来可期。在充满生机的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如同朝阳般冉冉升起的明星产业。作为我们国家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舞台,这片区域已经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和创新的火花。深圳、广州、东莞以及顺德等地共同构建了一个机器人产业的多点发展格局,它们协同推进,共同为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腾飞贡献力量。

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应用市场如一片广阔的海洋,有着无尽的需求和机遇。这里的基础技术发展实力不容小觑,各种前沿技术在这里汇聚碰撞,催生出无数的创新成果。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强大的机器人产业链条,从零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再到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创新者的智慧和汗水。

这片热土不仅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更有着浓厚的创新氛围。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研究机构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关注的焦点,无数优秀的企业和人才在这里汇聚,共同书写着机器人产业的辉煌篇章。图 11: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概览雷达图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一、产业规模与效益分析

珠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根据资料,该地区的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747家,紧随长三角地区之后,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规模。令人瞩目的是,其总产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50亿元,这不仅体现了该地区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显著。该地区的平均销售利润率高达17%,这一数字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也反映了该地区机器人产业的强劲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家们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他们积极与具有技术优势的国际机器人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完成了多项企业的引进合作。这些世界领先的企业的入驻,无疑为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促进了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产业结构水平

尽管珠三角地区在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上略低于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也没有优势,但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展现了该地区强大的制造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地区在数控机床领域具有深厚的基础,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里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技术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当地的智能制造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成熟,珠三角地区的本土智能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了规模化生产能力。

(三)产业创新能力

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虽然仅次于长三角地区,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众多,涌现出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数控设备、无人物流、自动化控制器、无人机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甚至有些领域已经具备了领先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大,为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珠三角地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潜力,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创新能力,都显示出该地区在机器人领域的稳健发展。(四)产业集聚状况分析

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在集聚程度上相对偏低,尽管CR5指数仅达15%。该地区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活力,涌现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珠三角地区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尤其是一些领先的本地企业在机器人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技术上具有显著优势。中小型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企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产业发展环境剖析

珠三角地区在人才环境方面处于全国的中游位置,与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该地区仍具备一定的机器人研发实力,汇聚了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近20家机器人院校及研究机构。珠三角地区的金融环境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各类投资基金发展迅猛,投资方式灵活且覆盖面广泛,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这样的环境为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东北地区: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蓬勃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重要发展区域,已经在哈尔滨、沈阳、抚顺等地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这片热土上,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尤为显著。

这些企业不仅依托自身的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面向重点行业的成套机器人装备,还针对国防和民用领域的需求,研发出多款服务机器人产品。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使得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在海洋作业机器人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们致力于探索复杂海洋环境下的作业技术,以期在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图 12揭示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雷达扫描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一窥产业规模效益的概况,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发展态势。在相关企业数量方面,东北地区拥有257家相关企业,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这一数字显然稍显逊色。其总产值达到了430亿元,显示出这一产业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3%,这一数据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证明了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的稳健发展。东北地区在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多种类型,如焊接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喷釉机器人以及其他服务型机器人。这不仅展现了东北地区的技术实力,也反映了其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不仅如此,东北地区还在加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的生产,意图逐步形成包括整机制造、零部件生产区、精密加工以及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机器人产业链格局。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的产业竞争力,也为该地区的机器人产业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扩大,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期待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辉煌。(二)产业结构水平深度解析

东北地区在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方面大放异彩,占据全国领先地位。这里的高端产品收入占比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显示了其稳定的产业实力。尽管平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所不及,但东北地区在机器人技术储备上拥有强大的竞争实力。该地区掌握了众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自主技术引领、产品体系完备、应用领域广泛的主要特点。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尚存一定差距,但这一区域的大企业实力雄厚,为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三)产业创新能力的多维度观察

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尽管平均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并不占优势,但该地区的机器人重点龙头企业规模庞大,创新能力卓越,在业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在多关节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其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核电等多个行业,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四)产业集聚景象深度解析

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的集聚现象引人注目。CR5指标高达50%,在全国独占鳌头。这一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如新松机器人等,均位列全国机器人企业之首。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根基,东北地区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在全国遥遥领先。尽管东北地区在机器人制造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但在一些配套零部件如轴承、电路板、传感器等方面的生产能力仍显不足。本地机器人品牌的占比不高,应用市场的本地化能力有限,主要应用市场仍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

(五)产业发展环境的全方位观察

东北地区在人才环境方面虽居全国中等位置,但与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如此,东北地区拥有众多机器人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如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容小觑。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东北地区的金融增加值占比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但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相比,产业投融资相对滞后。这一领域无疑成为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可持续发展实力提升的关键突破口。随着政策的不断扶持和市场的逐步开放,东北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五、中部地区:政策引领,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尽管中部地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但其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中部地区已经展现出一定的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

该地区通过大力引进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企业,正逐步打造一条链条完整、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的机器人产业链。这种努力不仅引导了产需合理对接,还加快了工业机器人研发、产业化集成与应用创新的步伐。

中部地区的支持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部地区将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产业高地。图 13: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概览的雷达图展示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一、产业规模与效益

中部地区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据数据显示,该地区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453家,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11%。虽然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仍有一定差距,但其依托丰富的工业基础,通过系列的扶持政策,正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建设。

中部地区以洛阳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武汉机器人产业园等核心园区为基地,成功吸引并培育了一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点企业。这些企业的集聚,不仅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更在区域间形成了初步的机器人产业生态。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彰显了中部地区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厚实力,也预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二)产业结构水平探析

中部地区的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以及高端产品收入占比,都处于全国的中游发展水平。尽管平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虽然较弱,却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设计产业链各环节,中部地区正积极引进外部资源,产业结构日趋完善。随着科研成果转化的不断推进,中部地区以开放式创新方式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团队,本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也展现出更强的延展性。

(三)产业创新能力的砥砺前行

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及整体研发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位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显不足。中部地区正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机器人企业。这些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在焊接机器人、高档数控设备、减速机、控制系统及环境检测设备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品牌影响力。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集聚状况洞察

中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度CR5指标显现为30%,其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率平均偏低。尽管以华中数控为标杆的领军企业正不断加强自主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但大部分企业依旧主要集中在加工组装环节,关键的核心技术仍然是一大短板,关键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本土生产能力有限。在品牌认知方面,除了少数几家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大多数机器人的品牌影响力较为薄弱。中部地区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上下游的贯通能力有限,对于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意识尚待提高。

(五)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中部地区在人才环境方面表现突出,汇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重点院校及科研机构。该地区积极引进国内顶尖技术团队,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中部地区的金融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增加值占比仅略高于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虽然拥有优越的科研人才基础及合作机遇,但在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认知以及金融环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和提升。通过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品牌影响力、优化金融环境等措施,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兴热土,各类资源的稀缺状况仍然显著。在这片土地上,通过集结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及智能化改造等多方面的行业资源,西部地区正在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的实施。

图 14揭示了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壮丽画卷。根据来源可靠的中国电子学会的数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产业的规模效益。

在产业规模方面,西部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已经增长到234家,总产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0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9%,这一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虽然蓬勃发展,但相较于全国水平,尤其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特征鲜明,其核心区域依靠自身资源禀赋优势进行单点突破。这些区域以机器人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积极推动产业规模化效应。每一个园区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整个西部机器人产业的繁荣与进步。这些园区不仅是产业聚集地,更是创新源泉,引领着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将更上一层楼,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产业结构概览

西部地区的机器人本体研发及生产企业占比、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以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相较于其他区域,仍显滞后。由于本地机器人产业基础薄弱,西部地区主要依赖外部资源的引进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策略。基于现有的工业基础,该地区逐步由点到链拓展机器人产业,集中优势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值得期待的是,部分工业基础坚实的区域未来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将更为亮眼。

(三)产业创新实力

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整体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机器人产业发达地区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仍存在一定差距。西部地区的机器人重点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如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展现出了技术突破的能力,并能对外提供成熟的设备产品及解决方案。这表明,尽管整体产业创新实力有待提升,但西部地区在机器人产业的部分关键技术上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四)产业集聚景象剖析

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呈现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其CR5指标为28%,反映了该区域的市场集中度,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在这片热土上,大型骨干企业的缺失尤为显眼,尚未有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薄弱。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分布较为零散,多数企业主要涉足加工组装领域,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相比,品牌企业的数量明显落后。产业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五)产业发展环境探索

西部地区虽然科研机构总数不多,但却汇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国内知名机器人领域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机器人研发与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西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的金融增加值占比相对较低,与中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意味着西部地区的金融生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尽管如此,西部地区仍在不断努力,寻求突破,以期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第四章: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独特风貌与未来趋势

如今,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如日中天,需求旺盛,市场迅猛增长,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悄然形成。在中央和地方的扶持下,各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步伐。企业并购和机构投资活跃,创新创业企业层出不穷,下游应用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业务布局正逐步向新兴领域延伸。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朝着中高端、多领域发展的方向加速前进,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穷。

一、产业链成熟,全面布局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完成了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服务的全面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和精密减速器等,相关配套和软件系统也日益完善。中游涉及本体设计、仿生材料和末端执行器等,下游则主要是系统集成服务。这一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我国机器人产品类型丰富,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与全球主流应用产品类型保持一致。

二、地域特色鲜明,企业全力出击

从区域角度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备,工业机器人相对发达。而京津冀地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较为成熟,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更具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则主要以发展工业机器人为主,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

从企业角度看,我国机器人企业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发展。例如,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在伺服电机领域有自主产品推出。新松、新时达、广州数控、埃斯顿等企业在核心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方面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而埃夫特工业机器人、新松AGV机器人、科沃斯扫地机器人等产品的涌现,更是丰富了应用场景和类型。

三、产品与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产品类型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再到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多样化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大疆的植保无人机、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开诚的智能消防机器人等,都是应用场景丰富的典型代表。

图16揭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是一幅展现国内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蓝图。资料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机器人产业链的机会。

二、各地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的侧重点各有千秋,特色的研发能力、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政策支撑和金融环境共同构成了这一产业的独特景象。

京津冀地区以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人才集聚度和金融活跃度,形成了智能型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产业链条。这里,科技的力量让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如同一片璀璨的星空。

长三角地区则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齐全的产业配套和庞大的应用市场,打造了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这里,工业与机器人的完美结合,如同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珠三角地区借助政策措施与金融手段,与应用对接结合,初步形成了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产业链,创新创业的氛围在这里浓厚得如同热带雨林。

东北地区依托其技术研发基础,培育出数家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在这片土地上,机器人的力量如同东北的冰雪文化一样坚韧而独特。

中西部地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后发区域,以政策为导向,通过引进培育和规划布局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特种机器人为辅的产业链雏形。这里,机器人的产业如同初升的朝阳,充满希望和活力。

中国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在独特的区域特色推动下,正朝着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一幅美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画卷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展开。三、地方园区的新一轮产业集聚现象

随着地方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建设热潮,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过去的三年里,各地方对机器人产业高度重视,这不仅促进了地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重复建设投入、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导致市场陷入价格竞争的非良性循环。随着机器人企业自主研发水平的提升,一批具备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的骨干企业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各有优势,正逐步向多元化的机器人本体开发和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延伸。随着市场空间的持续增长和行业的优胜劣汰,地方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定位愈发清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这些企业正在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围绕特色机器人产业园区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集聚。

这些园区在产业链环节上各有侧重,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在技术及产品先进性上,这些园区各显神通,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种产业集聚现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特色机器人产业园区将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我国机器人产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四、业务布局在新兴领域加速延伸

随着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各行业正面临结构转型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为了提升产能与经济效益,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建设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曾局限于汽车、电子、食品包装等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如今正逐渐向新能源电池、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延伸。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高铁动车组车体制造为例,包含加工、焊接、装配、打磨等多个核心工序,需要大量人力和长时间的投入。通过引入多轴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在动车车体焊接和配件打磨抛光等工序中的应用,生产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单台打磨机器人甚至能够代替10名工人的同时工作,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及操作时间,进一步扩大了利润空间。

这一趋势得到了中国电子学会的证实和支持。他们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正在蓬勃发展,为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些园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还为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图 17:我国工业机器人业务布局的新发展动态

图片来源:中国电子学会整理资料呈现。

随着技术和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深度融合,我国工业机器人业务布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资本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颠覆了制造业的传统运作逻辑,为机器人企业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资本市场通过为新兴科技公司提供资金、品牌和渠道优势,引导其合理配置资源,抢占战略高地。例如,上海新时达于2017年6月12日宣布全资收购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公司,此举旨在扩展运动控制产品线,完善机器人与运动控制系统产业链布局。这不仅是一次资本的深度融合,更是对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预判和布局。

智能物流仓储的机器人公司Geek+在2017年上半年通过A轮和B轮融资,分别获得了巨额投资。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加强团队的业务实力,包括加速产品的迭代研发、加快国内业务布局和拓展,以及启动国际化战略布局。资本杠杆的使用打破了制造行业传统的“技术-产品-市场-收益”线性模式,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结构化和多层次发展。

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活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跨越式增长和创新发展。六、智能机器人——跃升发展的核心引擎

长期以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提升核心零部件物理性能的传统路径。在我国,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积累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有限且分散,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我国机器人产业大多依赖于进口零部件和本体的组装、集成。尽管有一定的创新突破,但总体上是被动跟随,难以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全球范围内,智能感知认知、多模态人机交互、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与全球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领域,我国部分技术已接近和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智能机器人是我国实现产业跃升的重要支撑。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如科沃斯、优必选、康力优蓝、Roobo等,通过技术推动产品迭代,凭借智能交互和特定场景整合迅速切入人们日常生活。这些企业利用市场收益进行技术革新,实现良性循环,推动机器人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仅能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更是实现产业跃升的重要路径。它们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活跃企业概览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以下是关于我国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以及智能特种机器人的活跃企业的图表。

(图略)

第五章 相关措施建议

一、进一步规范扶持政策,促进行业良性稳健发展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明确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应进一步完善扶持体系,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提供助力。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建议:

1. 明确关键技术与重点领域

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技术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哪些领域是发展的重点。通过集中资源和精力,我们可以加速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升级。

2. 完善扶持体系

可以通过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对机器人产业进行扶持。这不仅包括资金的扶持,还可以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

3.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有序的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有实力的企业和创新者能够脱颖而出。

4. 助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要想让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必须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这需要我们加强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期待我国机器人产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一、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精准补贴研发与集成应用企业

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省、市财政需针对性地扶持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机构以及下游的集成应用企业。对于财政补贴政策,我们必须规范其管理,加强对企业研发投入及补助的审核监督。针对不同规模的项目,我们应根据研发支出进行分级管理,提高财政补助、融资补助、土地划拨等信息的公开程度,避免补贴过度。我们还应加快调整机器人相关的财税制度,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在一些特定领域,通过采购方式,从需求侧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力度。

二、攻克核心零部件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我们要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特别是突破产业链中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通过加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机器人理论和核心技术的投入,提升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市场需求,我们应加强新技术的跟踪与整合,开展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制造工艺研究。加速高精度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和研发创新的产业化进程,提高机器人高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增强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力量,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积极跟踪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提早布局前瞻性技术研究。

三、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建立产业引导基金

为把握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为机器人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金配置方向,避免直接干预市场。我们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机器人产业。多元化投资不仅能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还能有效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力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升级。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四、推动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布局,全面优化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

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态势,必须整合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加快构建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完善检测认证平台,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石。我们需要深入解析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标准化需求,优先制定那些对产业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的急需标准。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努力将我们的自主技术成果推向国际舞台,为我国机器人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

知识产权保护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积极鼓励优势单位申请国际专利,同时加强机器人领域的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为了提升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的质量,我们依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情况,不断扩充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为代表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争取覆盖国内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和使用区域。这将有助于实施机器人的产品认证制度,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检测和认证等服务,从而提高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开放式资源整合平台

为了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协调作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开放、国际化的机器人资源整合及项目组织实施平台,以此推动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我们应引导国内企业与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企业、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标准研究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借助国际创新资源助推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发展。我们还要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机器人市场竞争,推动自主技术和标准的全球化。

六、深化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积极培育领军企业

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推进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广泛应用。通过智能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的示范工程,我们旨在打造机器人应用的集成商和服务商,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我们加强国家对领军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这些领军企业不仅展现出色的市场竞争力,更在行业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一批专业、精细、独特、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内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机器人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迈进,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七、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机器人教育培训投入

我们致力于加速机器人产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新型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机器人行业的迫切需求。我们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支持科研院所与国家重点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从研发、生产、维护到系统集成的全方位人才。我们大力推进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深化职业培训及职业资格制度与相关行业(如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的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我们鼓励领军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海外技术专家,如课题研究、客座教授、咨询顾问、技术指导等。我们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不断壮大我国的机器人专家队伍,为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