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机器人全球专利分析报告 对我们有何启示
随着智能行业的不断推进和制造业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工业领域“机器换人”现象普遍,机器人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在《中国制造 2025》规划中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其中工业机器人被认为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以我们尤其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研发和创新建造更好的条件。
干货来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家知识产权局权威发布,
全球工业机器人专利分析报告在此!
工业机器人全球领域专利情况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机器人的专利申请呈现从初始萌芽期的专利申请量较少,到逐步上扬,并伴有阶段性回落的态势,总体而言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趋势
第一阶段萌芽期(1920-1953 年)
专利申请量较少,研发活跃度低。
第二阶段示教机器人时期(1954-1980 年)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手的机械被装置所取代;70 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三阶段感知机器人时期(1981-199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包括视觉、非视觉传感器(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机器人——有感觉的机器人,即自适应机器人,培养出了 FANUC 公司、安川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
第四阶段智能机器人时期(1991 年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后出现了第三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相对于前代产品,还具有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受 90 年代前后的经济衰退影响,国际市场转向了以 ABB 公司、KUKA 公司等为代表的欧美市场;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飞速发展,带动了工业机器人产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工业机器人专利保护区域分布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的一份《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全球涉及工业机器人的专利/申请共计 304883件。
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保护地域分布
从工业机器人的专利保护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和日本是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点专利布局国,其中中国的专利布局量最大,占全球总量的 36.5%。是日本,其专利布局量占全球总量的 24.4%,这两国专利布局量占比高达 61%,占据绝对重要的技术地位。
美国是工业机器人领域最早研发也是最早进行专利布局的国家,虽然其专利布局总量排名第三,但专利布局仅占全球总量的不到 10%。韩国与德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但就数量而言,与中国和日本差距较大,两个国家在该领域的申请量占总量的 13.3%。
工业机器人主要专利保护区域近二十年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从时间轴上来看,中国在最近几年数量飙升,发展迅猛远超日本。
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工业机器人总体涵盖面比较广,包括机械本体、控制系统、驱动机构和感知系统四大部分。
工业机器人技术构成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技术构成来看,机械本体的专利布局量最大,达到 140790 件,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 37.7%;是控制系统,其专利布局量为 130301 件,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 34.9%,驱动机构和感知系统分别占 19.2%和 8.3%。
总体来看,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创新主要侧重机械本体与控制系统,感知系统的专利申请较少。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机械本体的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较快,但近几年控制系统每年专利申请量都略高于机械本体,保持着更快的增长速度,前景可期。
中国专利情况分析
截至 2017 年 12 月,中国涉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共计 111306 件。
从中国区域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发明申请专利为 56191 件,占总申请量的 50.5%;实用新型专利为 52605 件,占总量的 47.3%;外观设计专利为 2510 件,占比为 2.3%。
可见,发明和实用新型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的主要申请类型,而且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数量相差无几。
工业机器人中国专利类型分析
从工业机器人中国专利技术构成可以看出,机械本体、控制系统申请量最多,相差不大,驱动机构排第三,感知系统的专利布局量最少。
工业机器人中国专利技术构成
从工业机器人中国专利申请人类型可以看出,企业是专利布局的主力,其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 67.9%,是大专院校,其专利申请量占比达到 18.7%,个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布局也占有一定比例,甚至高于科研单位,科研单位仅有 1.6%的专利布局量。
工业机器人中国专利主要申请人类型
三大启示与建议
1、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知识产权风险
Yaskaa、FANUC、KUKA、ABB公司四大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全球专利申请。他们所申请的部分专利的技术特征与国内某些企业相关工业机器人产品类似,建议后续针对具体的产品做详细的专利侵权分析。部分处于研发阶段,可以提前根据关键技术的专利现状进行规避设计或者调整研发路线,避免后续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具体的亟待的技术问题和难点在专利文献中寻找技术解决方案。
2、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化应以专利为突破口
每一次技术产业化的时间点都是专利申请量的峰值。专利是产品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专利申请的时间和地域选择与产业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3、收购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公司是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收并购国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的研发团队以及领先的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快速提升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的重要途径。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