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G正式实施商用之后,中国显然已经开始迈上科技腾飞的高速公路,根据中国相关部门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已经做好准备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变革。
该规划表示,到2030年后整个中国将会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理论、技术与总体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我们抛开高深的专业名词和深奥的编程思维,仅仅就以与人工智能(AI)会对我们未来有何影响谈论的话,往往会被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认为人类未来的生活将会得益于机器智能化的发展,科技会让生活变得更好;而另一个则认为机器智能化会激化人类道德体系的崩溃,即便不至于破坏人类社会的根基,但普及化的机器人必将影响到人们的就业机会,高失业率会孕育更多的罪恶。
“机器人将来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这样的悲观说法其实由来已久,有相关学者认为,在未来10年到20年间,越来越多的重复性或纯体力型的工作将被自动化机器人所取代;另一方面,一些简单却繁琐或者具备危险性的工作也将由机器人来完成,而随着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走出实验室,显然这种趋势正在日益加剧。
根据一份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发布调研结果显示,美国在未来20年内将有47%的就业机会分派到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头上。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自动化未来”,失业的人们该如何自处?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焦虑,一方面自动化在取代一些工作岗位的,也必将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譬如说更需技术和创新的领域,无论是培训、建筑、部署、操控、维护、维修、开发等等,都需要新的人员进行管理。那么,除了工作机器人之外,未来机器人究竟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机器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像”人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最终会走向融合,这也将进一步催生各种具备“自主特性”的机器人的诞生。这些机器人将能够做出各种更高级行为和反应,例如自我学习、经验、解析并进一步生成对应的语言,从而创造一种近似于自主意识下的运行状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就要数机器人索菲亚莫属,机器人索菲亚是由中国香港的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Hanson Robotics)开发的类人机器人,也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一台机器人。不同于我们在中经常看到的形象,目前大多数机器人看起来并不像人类,甚至称不上类人,而与之相比,索菲亚显然算得上是一个“美人”了,在她的机器人外壳上覆盖了一层特制的橡胶皮肤,机器人索菲亚的脸上还能够表现出超过62种面部表情。得益于“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机器人索菲亚已经可以做到识别人类的面部表情变化,并与人进行眼神接触。
尽管从机器人索菲亚的“诞生之初”就一直有人质疑,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长着人类女性外表的社交机器人却在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中展现出了一个机器人的独特性。而且随着机器人在医院、养老院等更多服务和社会场景中取代人工,机器人的拟人化特征和更具“人性化”的反应模式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未来,这种机器人不仅会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而逐渐拥有更多人类特征,还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迅速获得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因为,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深度强化学习是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启发的机器学习领域之一,这种借鉴了动物和人类从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中学习行为的方式,可以让配备了传感器的机器人能够不知疲倦地学习如何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前行,并将积极的结果与导致该结果的行为联系起来,然后通过结合基于数据关联评估算法的深度神经网络,进一步促使经过深度强化学习的机器人具备生成智能行为的能力。
尽管让机器人“孕育”出意识,在如今看来仍然像天方夜谭,通过强化学习能够让机器的行为模式越渐类似于人类,从而有助于深化机器人在自动驾驶或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而且随着机器人与其他先进技术的不断融合,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机器人完全可以执行高度复杂的任务,譬如说教育、医疗等,甚至是那些危险或不适合人类的作业环境,智能机器人就尤其受用了。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的一样,任何东西都具备两面性,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出现保持警惕和悲观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在资本追逐的烟尘下,科技的发展倘若失去了人性道德的约束,往往就是灾难的导火索。
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支持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吗?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