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4季度以来制造业有所复苏,疫情短期或将扰乱节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月制造业PMI为50.0%,环比小幅回落0.2pct,位于临界点。从分类指数看,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指数均低于临界点。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为52.9%、50.7%和50.5%,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2.9、0.7和0.5pct,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自2019年9月以来扩张步伐持续加快。
※ 机器人替代人力有望加速演绎,长期看好制造业自动化率提升
短期需求受到抑制,制造业库存周期复苏遭扰动,但需求并非消失而是递延。回顾2003年的“非典”,非典爆发期工业增加值短暂回落,对制造业库存周期复苏节奏造成一定扰动,但全年看需求并未消失而是递延。中长期来看,国内自动化设备需求后置,肺炎或将催生旺盛机器换人需求。复盘非典,疫情短期影响机床生产节奏,但需求保持一定刚性。
※ 制造业机器换人空间广阔,预计未来年化需求有望达到18.6万台
行业在2018、2019年经历下滑,两年增速分别为-1.37%、-6.10%。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在2017年新增量巨大,增速高达79%,当年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后续两年的行业需求,因而导致了这两年行业在高基数之下有所下滑。但我们认为行业本身仍具备一定投资价值。第一,行业体量大,根据IFR统计,工业2018年在中国销量为15.4万台,市场体量达到了6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30亿元,销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37%。第二,尽管2018-2019年出现下滑,行业中长期仍存在成长基础。我们认为行业的长期驱动因素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相对于人力经济性显现;短期因素以PMI、汽车制造产成品存货等衡量的短周期对工业机器人销量构成一定冲击,而到了2020年下游有望迎来补库周期。
※ 竞争格局国产化空间广阔,孕育龙头成长机遇
工业机器人行业除了长期具备成长性,国产化空间广阔是又一看点。以汽车为例,汽车行业是外资机器人具备显着先发优势的领域,汽车在海外的发展历史久远,外资机器人在这一行业的经验积累及客户渠道远比本土机器人有优势,本土厂商较难进入该行业供应体系。而在多个新兴领域的机器人,外资机器人先发优势不明显,本土机器人有望借助性价比及服务优势打开市场。
※ 投资建议精选具备集成优势+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龙头厂商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较长,涉及企业众多。我们认为在这条产业链中,真正能够帮助本土工业机器人实现根本突破的是上游的、伺服+控制的进步,以及本体制造+针对高新技术行业(汽车、电子、新能源、光伏等)集成能力的提升,而非单纯的本体制造商或者贸易/代理商。机器换人的根本驱动力是其相对于人工的经济性,上游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成本降低是实现手段之一,集成商在其擅长细分行业的不断积累及提升是实现手段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