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次奥运会所展现的科技,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从前必须是人类来担任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由机器人来替代。如果工作都让机器人做了,那我们是否真的要失业呢!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劳动力队伍中引入人工智能,未来 5 年将使 15 个主要经济体失去 710 万个就业岗位。一项美国银行的研究也显示,到 2025 年,有 45%的制造任务将会由机器人来承担,比起今天 10%的比例来说,这个增长速度无疑是非常可怕的。那么,到底哪些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呢?
是产业工人的岗位
早在前几年,亚马逊的仓库里就出现了一群短粗的橘色机器人在地上滑动,如同一个有知觉的冰球,堆积顾客购买的各样商品。这些橘色机器人就是 Kiva。目前亚马逊在全球的仓库中共使用了三万台 Kiva 机器人。该公司全球副总裁戴夫·克拉克表示,使用 Kiva 机器人帮助亚马逊公司节约了近 20%的营业支出。
之后要被取代的应该就是客服人员了
比如上述提到的百度虚拟个人助理“度秘”。本次奥运就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体育解说员。“度秘”可以说是“半成品”的智能聊天机器人。由于客服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面对的对话场景并不是像苹果 Siri、微软小冰那样的任意聊天模式,客服分为不同领域,来寻求客服服务的用户均是抱着特定的目的和话语体系,所以使得智能聊天更容易精准定制,更容易让它投放到市场。
或许应该就是记者
本次奥运会《华盛顿邮报》就把大量奥运报道交由 Heliograf 机器人报道,它有自己的自动报道算法,从 Stats. 上获取赛事数据并将其转化成为简短的文稿,随之直接将文稿发布到 Titter 上《华盛顿邮报》的直播博客。它还可以在其他的新兴媒体上发布多种新闻资源,比如推送到 Facebook Messenger 和更新到 Amazon Echo 有声新闻。其在速度和效率上可是不是一般的“码字工”能赶得上的。
应该就轮到一些情感分析类的岗位了
在此岗位上能取而代之的,目前可能就要数 微软“小冰” 了。也包括苹果的 Siri、亚马逊的 Alexa。据称,第四代微软小冰将实时情感对话引擎、多种新感官、中日英三种语言纳入其中,还有对应不同领域的功能插件平台。从它的第一代到目前为止,微软小冰已经与数千万人类进行超过 200 亿次对话,平均对话长度达到 23 轮,而图像等多感官的对话也已超过 2 亿次。微软小冰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图灵测试。
,像机器人报道新闻,就只是把关键信息罗列出来,编辑成短文发表,它不可能像人类一样,让文字充满感情。机器人解说员也是如此,它能报道比赛结果,却不能让人感同身受。
虽然到目前为止,机器人主要是在代替人们做体力劳动和一些密集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潮流趋势,大面积劳动力铺盖的工厂岗位或许终将会被取代。不过,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同情心、灵敏的直觉和大量的社会互动,而这是人工智能目前不能轻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