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 2021-12-14 11:10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对很多80、90后来说,《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的记忆都来自于遥远的童年在“大约零几年”的时候,央视频道的角落突然出现一个模糊而闪耀的节目,它“最早是在1990年的加利福尼亚被创造出来的,创意人Mark Thorpe是一个美国人……”
[图片来源CCTV电视指南网站]
Mark Thorpe自述
RW的诞生
先明确下来儿时记忆里的机器人格斗比赛确实是《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它是一档锦标赛风格的运动项目,由各国机器人爱好者使用自己制造的竞技型机器人参赛。利箭、神奇战车、魔盘……不可思议的想象成为现实,在屏幕里,那些仿佛来自未来的机械彼此交锋,给了我们的童年科幻般的启蒙。
只是,我们所熟知的《机器人大擂台》是一档英国节目,很少有人知道,其原本的创始人Mark Thorpe来自美国,是一档土生土长的美利坚赛事。
赛事缘起自90年代初,第一届举办于1994年的美国。创始人Mark Thorpe在个人网站上记录了这段从无到有的破茧历程,概念设计、宣传、赞助、友伴……“万事开头难”,在Mark对初创RW的回忆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位先锋在稚嫩时光的犹豫不决,和对光辉岁月的念念不忘。
从1991年底开始,我开始创作格斗机器人的形象,想让人们了解到格斗机器人是什么,并get到它的热血之处。我没有太纠结于让机器运行起来,只想让它看起来酷,目测元素齐备即可。为了招揽选手,我在两个出版物上投放了广告;RadioControl Car Model Car和Art Week(美国西海岸艺术杂志)。收到共计70份参赛申请,其中17支铁甲成为了第一届比赛的开山选手。
1992年底到1994年初,我多次安排和取消了旧金山梅森堡中心的活动日期。我需要资金支持,而我本人也被活动本身的后勤工作而榨干。我奔走于这份全职工作, 做广告、写规则、处理商标问题、竞技场设计和选手资讯,却没有太多的精力出去把赛事卖个好价钱。这种想法是对的,我有一种感觉,只要赛事做好,最终钱会来的。
我记得1994年的元旦,我感着冒,躺在沙发上,开始对这个项目的未来有了严重的怀疑。我把制作《机器人大擂台》以来的图片、文字、传单和广告打包成一个包裹,将其发送到了WIRED杂志(知名科技媒体)。没想到的是,没几天,WIRED给我致电称,想用我的“照片”做一篇文章。我欣喜若狂——也很慌张。一张“照片”?我的机器人是一个 photoshop增强的图像, 很酷——但没有运行的实体!
随后我意识到,我的铁甲不必运行——就像我之前投放的广告一样,外貌看起来酷炫就够了。我赶到五金店,临阵磨枪拼了个链锯铁甲的外壳。最终,这个故事发表于在1994年2月的一期,梦幻般的摄影,了不起的文案。文章中列出了我的电子邮件地址,紧接着我便被海量的来信淹没。我夜以继日地工作,重点推进了规则、报名表、设计元素、选手交流、海报、t恤、奖杯、场地等。就在突然间,《机器人大擂台》从小脑洞变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创想。
直到1994年6月,我仍然没有得到任何赞助。我不想再度取消赛事,于是在7月与Profile Records达成了合伙人关系。
第一场赛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知道大铁甲们看起来会很炸,但我也担心小铁甲们的持久能力……没有这些轻量级的铁甲,赛事将面临规模不足。
当第一场羽量级比赛开始时,我听到了来自观众席的尖叫。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想法如预期般的成真了。
第一批选手中包括Mark Setrakian,他曾在 ILM 与我共事。我知道他一定会对我所说的这种 "机械运动" 感兴趣。在他与铁甲The Master亮相第一届比赛后,所有人都了解了这项运动有多刺激。
还有CalebCheung,不久后成为知名玩具Furby的设计者,以及Mike Winter,一位我尚未谋面便通过声音结交的好友,铁甲为X1;他女儿Lisa Winter如今已经是知名铁甲设计师(瓢虫的建造者)。Charlie Tilford,一位疯狂而快乐的机械工程师与他的强势铁甲TheMauler. 还有年轻的Scott LaValley,带着他绝美的机器人DooLittle,后续他又造了DooMore和DooAll. 是一位内向的天才Will Wright,大热游戏《模拟人生》的制作人,带着他的铁甲JulieBot.
[首届选手MikeWinter之女Lisa Winter]
如今,我们带着怀旧和惊讶的目光回首这首届的赛事……它是如此的迷人……当年的竞技场只有2英尺高的保护栏杆,却没有任何人在赛事中受伤。
事实证明, 每年的新赛事都比过去一年的更令人激动。每次为制作《机器人大擂台》所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量工作后,我都会得到回报,那是人们带着更多不可思议的创作前来比赛。
我真的非常享受那段岁月——那段一天工作16小时,一周工作七天的时光。
后来,《机器人大擂台》版权被英国制作方买下,1998年在英国的电视上首映之后,连续4年在英国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稳居第一,如今已经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即你我童年电视上看到的版本。它影响了后来几代人加入格斗机器人事业,英国、美国、中国、巴西、日本、韩国、印度……赛场上英雄辈出,无一不受过节目创想的滋养。
只可惜,英版《机器人大擂台》办到第7届时,由于裁判判罚不公,激起选手不满,因而致使赛事终结;2016年,重启版RW又现江湖,却因收视率、经费、推广等诸多方面原因,仅制作3期便不幸夭折(有些讽刺的是,创始人MarkThorpe认为赛事宣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高于机器,而重启版却对赛事宣传毫不在意,以至于造成无人问津、收视率暴跌的惨剧)。
《机器人大擂台》的终结,是英国铁甲界的损失,是全球工程师的痛惜,是人类创意史的遗憾。
,《机器人大擂台》的隐没并不等同于格斗机器人运动的消亡。原美版《机器人大擂台》选手Greg Munson在美国推出了本土版节目《博茨大战》,两版节目殊途同归;各地线下赛更是层出不穷,铁甲运动的血液已经从看过节目的一代,逐渐向下一代传递了交接棒。
近期中美两大赛事相继播出,在观众的呐喊声中,《机器人大擂台》的灵魂仿佛重新燃烧在每个人的心底。形式在出新,少年在登场,新的人、新的赛场,一切都较以往更为刺激和冲击。不变的是机器人冲向对方的瞬间,背后机械师们的较量,和创意者的辉煌。
 
上一篇:机器人酷跑 下一篇:重获新生的机器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