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图片卡通

服务机器人 2021-09-13 09:58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被誉为“机器人之父” 的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 阿西莫夫在1942年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机器人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这三条定律不仅贯穿于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也对其后科幻作家们对机器人的认识和定位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作为日本动画中数量最庞大的“机器人动画”,则在这三条定律基础上又做了五花八门的修改,“机器人” 在那些动画里大多以主角的身份存在,地位不亚于人类,他们或正义或邪恶,有些甚至有复杂的认知。
日本的“ 机器人动画” 已有数十年历史,数十年间它们以挡不住的势头席卷全球,甚至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关键词之一,这一切,想必就是因为它们不单单是动画,更是日本人对人类、宇宙、未来等的看法,是他们无穷想象力的化身。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时,日本的机器人动画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类别。距离“二战”结束大概已有20年,日本的经济等各方面都开始复苏并高速发展。其标志之一,是电视机开始普及到千家万户。
1963年1月1日,有一部动画片开始在电视上每周播放30分钟,它就是《铁臂阿童木》,日本的“TV 动画热”自此开始。众所周知,阿童木是一个与人类等身大的智能机器人,并且是该部动画片的主角,它的出现对日本动画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以机器人为主角的动画片陆续登场。
而机器人动画的繁盛,是日本之所以被称作动画大国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与《铁臂阿童木》并驾齐驱的,是日本“巨大机器人”动画的始祖《铁人28号》。初期的电视动画多改编自少年周刊及月刊上连载的热门漫画,《铁臂阿童木》与《铁人28号》原本都是漫画,且人气各半。
只不过,日本“巨大机器人”动画作品开山作的《铁人28号》终究还是单打独斗,一时间并未诞生更多的“巨大机器人”动画作品。
不过到60年代后半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转变发生,“机器人动画”这一门类突然开始受到重视,而这一切源于特摄作品的兴起。以怪兽、机械、巨型英雄为主要元素的特摄作品,霎时间捕捉住儿童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的心。特摄的风靡,令日本动画界意识到少年观众们真正感兴趣的题材是什么,70年代的“机器人动画”便以此为参考,重返日本动画界的中心。
20世纪70年代   
所以,其实“机器人动画”并非日本动画界独自发展出来的类别,而是深受当时特摄影像作品的影响。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威胁”。为了与风靡一时的特摄作品争夺观众,动画界不得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充分吸取特摄作品的魅力元素,将这些元素以新形态呈现于动画之中。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机器人动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而1972年年末开始播放的《魔神Z》,宣告了这一阶段的开始。 
《魔神Z》所代表的70年代“机器人动画”,有三点最为显著的特征 人类搭乘操纵,巨大机器人,可变形合体。这些特征的突出,一方面源于当时开始销售与机器人动画相关的玩具; 另一方面,和汽车与摩托车的普及也不无关联,年轻人们开始愈发迷恋能够自行操控的机械。
机器人动画迎来最初的黄金期,并非日本动画产业自身的功劳,而是《奥特曼》等特摄作品的启发、少年周刊等媒体的风潮导向,以及社会变动与商业需要等综合因素的催化。
《魔神Z》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动画”,其在日本巨大机器人动画史上的地位甚至可能超越了《铁人28号》。主要原因为两点人类进入机器人内部进行搭乘操纵,得以实现与机器人的一体化; 从机器人上去除仍有人类痕迹的“黑眼珠”,此后动画中的机器人形象也几乎都延续了这一点。而且,从动画商业化角度来看,《魔神Z》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它衍生出的合金玩具也以片中的“超合金Z”为灵感,将空想世界的“超合金”与现实玩具结合起来,一经推出便空前热销。 不仅动画制作方不断进化,观众群也在发生变化。当年观看《铁臂阿童木》的儿童们已经长大,对机器人动画的“情结”依旧,但却需要更成熟、更新颖的元素吸引他们。
正逢1974年开始放映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在青年观众群中引发热潮,以中学生以上观众为目标对象的动画制作逐步展开。1979年,《机动战士敢达》系列动画片,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   
之所以将1979年问世的《机动战士敢达》放在20世纪80年代动画里谈,是因为该作所掀起的“塑料模玩热”在1980年发生,随后,比TV动画版更具人气的三部剧场版在1981年上映。
《机动战士敢达》开始放映之后,真实系机器人动画便陆续推出,1982年~1984年被称作日本的“真实系机器人繁荣期”,及“动画热”的巅峰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特意迎合这一时代潮流的作品,其代表作当属《超时空要塞》。 
《超时空要塞》于1982年10月开始播出,制作团队十分豪华。由曾参与《敢达3》《传说巨神伊迪安》的动画制作人板野一郎担任机甲动作制作,由参与过《宇宙战舰大和号》制作的石黑升执导,企划、原作兼机甲设定由日本知名科幻作品制作团队Studio Nue负责。
从这部作品中,便能看出“真实系机器人全盛期”的面貌。片中主要机甲之一的可变形战斗机“VF-1 Valkyrie”,就能令人联想到真实战斗机F-14的构造。这部机器人既能完全变身为战斗机,又可变为像鸟一样仍能行走的中间状态。这样的设计也非常利于推出模玩系列。
“VF-1 Valkyrie”的设计者,是当时不过20多岁的河森正治。那是个青年动画迷可以主动进入动画制作现场、亲身参与动画制作与设计的年代,那些自小看机器人动画长大的青年一代,也是受TV 动画与特摄文化等感染最深的一代,他们最明白如何满足这一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因而也成为当时动画制作团队的关键人群。《超时空要塞》之后,又推出了《超时空世纪》《超时空骑团》等“超时空系列”作品。
不仅有“超时空系列”,这一时期的人气导演们也不断开发原创作品,形成自己的“执导系列”。导演高桥良辅便在《太阳之牙》后,推出《装甲骑兵VOTOMS》。对“真实系机器人”的追求,甚至已经到了不以主角机器人名字为动画命名的地步。因为“VOTOMS”在该作中指的是操纵AT 的下层士兵,而非机器人的名字。
不过好景不长,以1983年~1984年为界,日本的“机器人动画”开始走向颓靡,尤其到1986年,简直可以称之为“机器人动画”的濒死时期。
不过,在TV动画版濒死状态的,OVA(原创动画录影带)和剧场版的战场上仍有幸存者。如1988年推出的押井守作品《机动警察》OVA,便大获成功。并且1989年,在BANDAI集团谨慎考虑之下,毅然跳过TV版,率先公开了仍由押井守执导的《机动警察》剧场版。此举显然推翻了之前“TV版收视不错再出剧场版”的一般逻辑,甚至可称其为“OVA的逆袭”。
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年的第一批机器人动画迷都已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机器人动画又重新以儿童为目标受众,如SUNRISE制作的“勇者系列”。不过到了90年代中期,面向青年群体的机器人动画出现,即原为GAINAX 制作、庵野秀明执导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EVA》以其神秘的风格、对心理层面的探索、生物机甲的设定、独立于“超级系”与“真实系”之外的风格,以及崭新而精致的视觉表现等,成为这一年代当之无愧的话题作。并且,90年代时人们对动画片“质量”的要求明显变高。
就这样,追求高质量TV动画的时代到来,《新世纪福音战士》之所以成功也和它的精良制作有关。OVA在质量上通常是高于TV版、低于剧场版,但如果从一开始就以OVA的标准来制作TV动画,显然更具商业效应。
不过,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伴随着“勇者系列”与《平成敢达》由于收视率下降等原因的播放中止,“机器人动画”整体呈现衰退倾向。当时人们的家庭乐方式愈加多样化,玩具业也愈加低迷,而作为“机器人动画”制作主要赞助方的他们,自然也牵动着动画业的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后,经典机器人动画如《铁臂阿童木》《铁人28 号》《魔神Z》《机动战士敢达》《新世纪福音战士》等的续篇或重制等,都相继登场。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机器人” 的身影。
在这个崭新的年代,机器人不再只存在于孩子们的想象里,新创作的“ 机器人动画” 也具有更浓厚的现实意味,对机器人的喜爱将上升为“思考”,因为它们正从荧屏中走出,一步步参与人类的生活。
 
上一篇:diy机器人制作 下一篇:变形金刚机器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