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家智能餐厅上线,碧桂园投资3亿搞研发,机器人餐厅正在成为现实
服务机器人 2021-06-30 17:02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小到街边的奶茶店,大到商场中的火锅店,用小程序点单、付款已经变得稀松平常。
但你见过用小列车上菜的餐厅吗?
6月2日,吉野家官方抖音账号发布了一条抖音视频,导演是“全宇宙第一家吉野家智能餐厅”,执行制餐人是“首列黑科技智能火车”。
视频一出,引起了诸多关注。
吉野家所谓的火车制餐人究竟是怎样的形式?智能化餐厅进化到什么程度了?
未来,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餐厅?
01 吉野家智能餐厅上线,小列车成送餐人
吉野家的这家智能餐厅在北京的北苑东路,从发布的视频来看,餐厅提供快餐和饮料,产品基本与其他门店相同,不同的就是送餐方式。
顾客进门后,坐在吧台旁边,面前是一个有轨道的台子。通过扫码点单后,服务员将配好的餐点放在小列车后面的挂车内,小列车按照轨迹运行,将餐点送到顾客面前,由顾客自行端下。
全程都不需要和店员交流,顾客就能快速吃到自己想要的餐点。
这种轨道运行的模式,类似于自助旋转小火锅,不过自助火锅的传送带不会停下,也不会有顾客指定好的餐点。
目前,这家餐厅内有三辆小列车在运行中,只有一名负责与顾客沟通、接待的店员,有3-4名后厨人员。
智能餐厅无疑解放了店员,降低了一部分的人力成本,提高了供餐效率,毕竟机器会更准确。但相对的,由于是轨道运行,就餐高峰期恐怕会出现“列车拥堵”的现象。
不过,这种新的尝试,确实让吉野家在智能餐厅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让其他从业者也看到了成本相对不高、施行相对较容易的机器供餐形式。
02 从自助点餐机到机器人送餐,餐饮智能化的脚步从未停下
餐饮人从未停止过智能化尝试。
早前,很多品牌的门店上线小程序,让进店扫码点餐成为现实。也有很多餐厅直接设置了自助点餐机,比如麦当劳,一家门店经常会有三到四个自助点餐机,顾客自主操作,就能成功下单,之后再自己到前台取餐,完全不需要店员。
但这些尝试都停留在“点餐”这一步。
近几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餐厅,尝试将“送餐”这一步智能化。
比如上文提到的吉野家,就是在点餐智能化的基础上,将送餐也智能化;比如盒马鲜生在上海开的无人餐厅,便由机器人负责送餐;比如2018年,海底捞在北京开的一家黑科技餐厅,1000多平米的面积,全部由机器人负责传菜、配菜、送菜等。
,还有一些企业走在行业前沿,试图将“配餐”这一步也智能化。
依旧是海底捞,前一阵在上海开了一家新技术餐厅。顾客在线上下单后,后面的取菜、配菜等后厨的工作基本都由机器人来完成,到了前厅,也由机器人负责送菜,基本可以实现全程机器人操作。
,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着急将整个流程智能化呢?
03 用人荒来临,智能化进程加速
餐饮业的市场一直在扩大,招人,却越来越难了。
上海不少餐饮店的老板表示,即使给5000元的月薪,包吃包住,也很难招到人,尤其是年轻女孩,更难招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餐饮服务员的社会地位不高,晋升空间较小,而且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变化,多种原因,导致了餐饮业劳动力减少。
而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餐饮老板能够解决的问题。
,餐饮智能化是趋势,也是必须。
现在多数品牌餐厅都已经能够线上点餐,而送餐机器人的市场也在爆发式增长,根据NCBD数据,2017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只有0.2亿元,到了2020年,已经有了 11.6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有147.5亿元。
已经有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个市场的价值,开始进行投资,比如碧桂园。去年五月,碧桂园旗下的千禧集团成立,累计投资金额已超过3亿元。
6月22日,千禧集团打造的FOODOM天降美食王国机器人餐厅在广东正式开业,餐厅内有20余种机器人,负责烹饪、送餐等工作,能提供200余种菜品。
过去,受技术和资金限制,机器人餐厅少之又少。
现在,大资本进场,小公司也陆续注册,相关技术逐渐成熟,餐饮业头部品牌的尝试也让产品推广变得更容易。
未来,或许能看到更多的机器人餐厅。
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